土壤第五章第二节土壤质地学校:XXXXX姓名:XXX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目录教学反思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重点与难点说教学目标说学情1234501教学反思
(1)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教材分析本节实验课属于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第一课时内容,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土壤的质地与人类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通过对土壤质地的透水性进行实验既能引起学生对土壤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土壤质地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对一些真实的地理现象认知单一,对基本的地理原理缺乏科学认识,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对于土壤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不同地区土壤的颜色差异及土壤的肥力和酸碱性会影响农业生产,对土壤的质地了解较少,还需要系统的学习。
(4)教学目标12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了本节实验课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如下:通过实验观察土壤标本,认识家乡土壤颜色,了解不同地区土壤颜色差异,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通过土壤观察实验,描述土壤质地,掌握土壤特征,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3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记录土壤特征,归纳观察土壤的一般方法,认识不同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人地协调观通过土壤透水实验,认识土壤物理性质,理解土壤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5)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土壤质地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土壤质地的特性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02以语言传递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探究教学为主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反思
03学法高一学生抽象思维有所发展,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01自主学习法较难问题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进行归纳小结。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法02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有一定生活经验,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投入学习。探究学习法03
04教学过程沙土西瓜黏土稻沙岗上长着槐花苗思考:请同学们思考这句话是什么寓意?它与土壤质地有怎样的联系呢?
学习目标掌握土壤质地的定义能够对土壤进行分类。通过实验掌握不同类型土壤对各自的特征,结合实例分析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定义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
实验教学流程实验器材准备壤土、砂土、黏土标本自来水、纱布、自制矿泉水瓶过滤器、一次性水杯、烧杯、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教学流程
1.通过分组自愿举手的形式选取4名同学作为代表进实验,总共分为4个小组分别为砂土组、壤土组、黏土组以及指导记录观察组,通过实验进行对照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能够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土壤的兴趣。
实验教学流程实验流程实验指导组指导实验步骤:1、先用手研磨,感受不同的土壤质地的粒径大小2、将自制矿泉水瓶过滤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在下方放有100毫升容量的烧杯3、分别一次性杯取等量土壤标本放入自制矿泉水瓶过滤器中4、用三个容量杯量取200毫升的自来水并同时倒入自制矿泉水瓶过滤器5、相同时间内观察并记录各个水杯的下渗速度和下渗量
实验过程(视频)
实验教学流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现象:分别将等量水倒入装有土壤的滤杯中会发现:水倒入土壤中会下渗,不同质地的土壤其下渗量,下渗速度会不同,砂土下渗量大,下渗速度快;壤土其次;黏土下渗量最小,下渗速度最慢;
实验教学流程实验结果总结分类矿物质颗粒组成平均颗粒通气透水性保水保肥性砂土砂粒壤土砂粒、粉粒、黏粒黏土黏粒较大适中较小强良好弱弱良好强
说实验教学流程实验扩展1不同的土壤质地对农业生产(耕作性)的影响砂土以砂粒占优势,通气性较强,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分解迅速难以累积,土壤相对贫瘠;土粒大,缺乏黏粒和有机质,吸附,保持养分能力低,保肥性差,保水性较差,抗旱能力弱;因含水量低,易增温也易降温,昼夜温差大,作物易受冷害,具有松散易耕作的特点。黏土土粒间孔隙小,通气、透水性差,矿物质养分丰富,黏粒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强,保肥性强,保水性强,含水量大,热容量较大,昼夜温差小,这类土壤干时紧实坚硬,湿时泥烂,耕作费力,宜耕期较短。壤土兼备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有较好的通气透水性,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