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手势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在日常人际沟通的情境下,个体会频繁使用手势作为语言表达的补充,各类手势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富有意义的非言语交流体系。众多研究学者提出手势不仅是思维过程的外显标志,还能通过动作编码重构认知图式,极大地提升知识建构效率。尽管学界对手势分类体系尚未达成共识,但对手势认知价值的探索已延伸至多学科领域。
经典认知心理学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手势功能。日本心理学家喜多壮太郎(SotaroKita)等强调手势发挥着自我导向的认知工具作用,通过概念化过程一包括信息的激活、操作、结构化及探索一实现了思维可视化。2美国心理学家奥特姆·B.霍斯泰特(AutumnB.Hostetter)和玛莎·W.阿利巴利(MarthaW.Alibali)则将手势视为内在心智模拟的体现,是思维过程的物理外化。3实际上,传统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认识到手势蕴含的指示信息和特定的文化意义,只是将手势简化为思维的外显化工具,忽视了其在身体动作与环境交互中对认知重塑的作用。正是经典范式的解释不足推动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具身认知理论将手势界定为身体认知的延伸,是认知活动的具象化输出。该理论认为两种机制可重塑语言认知一具身模拟和具身隐喻。因此手势不仅是言语交流的伴随现象,也是身体经验参与认知加工的具象化表征。
本研究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框架,探讨手势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在语言学习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与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身模拟是如何通过身体动作的再现促进思维的直观化和概念的内化以及具身隐喻是如何通过身体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映射深化我们对语言符号背后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搭建文化认知的跨模态通路。
一、手势的认知双重作用
传统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对符号的加工过程,计算机和人脑被视为加工和操纵符号的形式系统,却割裂了身体经验对认知结构的作用4,形成了典型的离身性认知框架。然而具身认知突破了这种二元对立格局,提出身体不仅是认知发生的场所,而且是认知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理解本质上是感官运动经验的模拟过程。根据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认知理论可分为三类:非具身观即传统认知主义,主张身体与认知完全分离;弱具身观一定程度上承认身体影响符号表征内容;强具身观撰弃传统认知表征理论,主张认知产生于身体与环境活动的动态过程,身体结构和经验对认知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具身认知自然也会涉及人类语言。具身模拟与具身隐喻是该理论两个核心概念。具身模拟通过镜像神经系统再现身体经验,如人在理解奔跑时会激活腿部运动区的神经。具身隐喻的建构依托身体经验向抽象域的跨域映射,如“权力即高度”的空间隐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汉语成语的语义加工会激活面部运动相关脑区。5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则会触发前扣带回与内脏感觉皮层的协同激活。大量研究表明,身体经验的多模态整合是语言认知的本质特征。
在人类认知演进中,手势作为认知的直观映射深深嵌入语言学习中。语言与手势之间具有时空协同性。时空同步机制与神经资源共享构成多维度的语义表征网络的基础。英国学者亚当·肯顿(AdamKendon)的团队通过行为学实验证实言语输出与手势动作呈现显著的时空同步现象:语义检索障碍会导致手势停滞,而复杂概念表述则伴随手势频率与幅度的同步提升。8这种同步性现象表明手势并非语言的附属品,而是与语言共享认知资源的平行表征系统。动作描述语句生成过程也存在手势同步现象。除此之外,手势和语言在儿童时期是共同发展的,意味着失语症患者的手势发展会受到阻碍。以上研究表明,手势与语言二者联系紧密。手势与语言是构成双向增强的认知回路的要素,而非单向的依附关系。
从具身认知角度来看,手势在语言认知中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动作经验的具象化外显,又是抽象概念的隐喻载体。儿童借助上升手势理解“成长\抽象概念的过程,实质是在重构身体经验与符号系统的动态互动。鉴于语言和手势的紧密联系,手势在语言理解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本研究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从具身模拟和具身隐喻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手势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以及手势的具身认知价值给语言教学方面带来的创新思路。
二、语言习得中手势的具身模拟作用
具身语义理论认为语义理解根植于身体经验与动作模拟的过程中,而非抽象符号的逻辑运算系统。镜像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被突出为解析动词意义与动作意图捕捉的共享神经机制,通过将感觉输入转化为基于个体的第一人称体验实现认知的具身化介入。10手势作为身体动作的外显化表达,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在认知过程中承担着感官运动经验与语言符号的媒介功能。
具身模拟机制涉及观察动作、环境以及内在身体感受的再现,深度参与语言学习。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苏珊·瓦格纳·库克(SusanWagnerCook)的一项研究表明,伴随手势的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