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药物性肝病病理及诊治的研究进展PPT课件.ppt
文件大小:253 K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3.97千字
文档摘要

药物性肝病病理及诊治的研究进展济南军区总医院ICU*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和程度变化很大。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者。为急性肝损伤。而我国以第一次发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内的肝损伤为急性。发病两次以上或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者为慢性。急性药物性肝病包括急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急性脂肪肝和混合病变等。慢性药物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慢性肝内胆汁淤积、肝血管病变、肝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一、急性药物性肝损害

(一)肝细胞毒损害1、肝炎很多药物可引起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以异烟肼、氟烷最受重视,造成肝炎的潜伏期分别为1~3个月(或以上)、8~13天。不同药物引起的病理改变有差异。轻症仅呈点状坏死或灶性坏死,重症有带状或大块状坏死.伴有网状支架塌陷。如氟烷可引起小叶中心坏死。异烟肼、甲基多巴引起急性弥漫性肝炎,氨甲喋呤、门冬酰胺酶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临床表现类似一般病毒性肝炎,黄疸出现前l~2天有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恶心,但病程中无发热,肝脏肿大有压痛。血清AIT、AST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者可呈肝衰竭表现,可并发肝性脑病而死亡。轻症病例表现为无黄疸型肝炎,症状多轻微。*2、脂肪肝常见者系由于大剂量静滴四环素,男女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妊娠期肾盂肾炎的妇女。四环索引起脂肪肝的病理为微泡性(脂肪小滴),氨甲喋呤、硫唑嘌呤引起的脂肪肝为巨泡性(脂肪大滴)。脂肪肝的发生机理可能是由于药物抑制肝内蛋白质的合成,使极低密度脂蛋白减少。肝脏分泌甘油三酯受阻临床上有乏力、肝区下坠感或隐痛,可伴有肝肿大,质软,血清ALT轻度升高。生化检查无特殊意义。肝穿刺活检有助鉴别。*(二)急性肝内淤胆单纯性淤胆临床表现为瘙痒,其它全身症状轻微,胆碱酯酶及胆固醇呈中度升高,病理见肝细胞、毛细胆管内胆汁潴留,但炎症及坏死罕见,多因口服避孕药引起。小胆管炎性淤胆临床表现与肝外阻塞性淤胆表现相似。黄疸和瘙痒为其主要特征,可有上腹疼痛、大便灰白、小便色深。生化检查显示胆碱酯酶、胆固醇显著升高,而转氨酶升高不明显。病理见明显的胆汁淤积、肝细胞坏死、汇管区及小叶内白细胞浸润。氯丙嗪、丙酸酯红霉索为常见致病药物。*(三)混合性肝损害有许多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不易归类,病理上兼有肝实质损害和胆汁淤积的两种病理改变,因此称为混合性。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将急性肝损害分为3组: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上限2倍或ALT/碱性磷酸酶5时,为急性肝细胞型;当ALP正常上限2倍或ALT/ALP2为胆汁淤积型;当和ALT均升高,/ALP在2~5之间为混合型。*二、慢性药物性肝病

(一)慢性肝炎潜伏期较长,6个月到2年,起病缓慢,多在长期用药的情况下发生。轻者仅有非特异症状。重者可出现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的表现。酚丁、呋喃妥因所致时出现类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异烟肼、氟烷所致时则类似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改变,阿司匹林可致非特异性灶状坏死。最终均可发展至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二)慢性淤胆性肝损害临床上有长期黄疸的表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ALP和胆固醇明显升高,结合性胆红素增高。具有多环芳香结构的药物。如氯丙嗪、卡马西平等可引起小胆管破坏,严重者出现胆管消失综合征。*(三)慢性脂肪肝长期应用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引起像长期饮酒所致的酒精性脂肪肝样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四)、肝血管病变药物可损伤肝脏任何一级血管,最明显的是肝静脉闭塞症。组织学以终末肝静脉支的纤维性闭塞和静脉流出路闭塞为特征。6一巯鸟嘌呤和口服避孕药可引起肝静脉血栓形成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五)肝硬化以上任何一型肝损害长期持续发展均可演变为坏死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或淤血性肝硬化*三、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要准确诊断药物性肝病,首先应提高认识,尤其是对不明原因的肝病,应想到药物性肝病的可能。药物性肝病在诊断上主要依据用药史,发病的时间过程和临床表现并排除其它因素。用药史指发病前3个月内服用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它药物。详细询问非处方药、中草药及保健药应用情况。*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是①可疑药物从给药到发病多数在1周到3个月;②停止药物治疗后肝脏功能很快好转,常常数周内可完全恢复正常。如果停药后临床表现在几天内消失而转氨酶在一周内下降超过5O%以上.则对诊断非常有意义;⑧再次给药致肝损害是诊断药物性肝病的“金标准”,但不可故意重新给予可疑损肝药重新给一次药有时会引起暴发性肝炎。*临床诊断药物性肝病的依据:大于5O岁,服用许多药物,出现自身抗体,血液药物分析阳性,肝活检有药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