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汇报人:2025-06-01
目?录CATALOGUE02生命体征监测与护理01基础护理概述03清洁与卫生护理04营养与饮食护理05排泄护理06心理与舒适护理
基础护理概述01
定义与重要性生命支持保障基础护理是ICU患者治疗的核心环节,涵盖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循环支持等,直接关系到患者存活率。例如,定时翻身可预防压疮,而严格的无菌操作能降低感染风险。心理与社会支持医疗纠纷预防基础护理不仅关注生理需求,还需通过语言安抚、家属沟通缓解患者焦虑,减少ICU综合征(如谵妄)的发生,提升治疗依从性。规范的护理操作(如准确记录出入量、及时上报异常指标)能减少因护理疏漏引发的纠纷,同时增强家属对医疗团队的信任。123
排泄物观察大便性状、颜色、量。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尿液观察尿量、颜色,反映肾功能及循环状态。ICU观察要点
通过精准的液体管理、电解质平衡调节(如血钾监测)及营养支持(肠内/肠外营养),确保患者内环境稳定。维持生理稳态根据患者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调整护理方式(如穆斯林患者的隐私保护),并采用疼痛评分工具(如CPOT)个性化镇痛。个体化与人性化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如VAP预防Bundle(抬高床头30°、声门下吸引)、DVT预防(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并发症010302护理目标与原则联合医生、呼吸治疗师等多学科团队制定护理计划,并基于最新指南(如SSC脓毒症护理指南)优化操作流程。团队协作与循证实践04
生命体征监测与护理02
核心体温监测对于低温患者采用加温毯联合40℃液体输注,升温速度控制在0.5-1℃/小时;高热患者使用冰毯时需同步监测寒颤反应,必要时给予哌替啶50mg静脉注射。动态调节方案特殊人群管理开颅术后患者需维持亚低温(33-35℃)72小时,使用肌松剂防止寒颤;心脏术后患者体温反跳期需提前预防性使用退热栓剂。采用直肠、食管或膀胱探头持续监测核心体温,可准确反映机体代谢状态。体温低于36℃需警惕低灌注导致的组织缺氧,高于38.5℃可能提示感染或中枢性高热,需结合白细胞计数和PCT指标综合判断。体温监测与护理
通过桡动脉/股动脉置管实时监测动脉血压波形,计算PPV/SVV评估容量反应性。MAP维持≥65mmHg同时关注脉压差变化,脉压25mmHg提示低心排可能。心率与血压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分析QT间期和ST段变化,频发室早(5次/分)需急查血钾镁水平。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110次/分,新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备临时起搏器。心律失常预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时通过PiCCO监测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剂量滴定至CI2.5L/min/m2;心功能不全患者联合多巴酚丁胺时需监测肺动脉楔压(PAWP)。药物精准调控
呼吸与血氧监测除SpO?外,需定期监测PaO?/FiO?比值和氧合指数(OI),ARDS患者维持PaO?55-80mmHg即可,过高的氧分压可能导致吸收性肺不张。高级氧合评估呼吸力学监测分泌物管理机械通气时持续观察气道平台压(30cmH?O)和驱动压(15cmH?O),采用食管压监测区分胸壁和肺顺应性。自主呼吸试验时监测浅快呼吸指数(RSBI)105提示脱机可能。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每2小时评估气囊压力(25-30cmH?O),结合支气管镜进行深部吸痰。COPD患者注意auto-PEEP现象,需延长呼气时间至吸呼比1:3以上。
清洁与卫生护理03
日常清洁维护每日至少进行2次口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口腔护理液擦拭牙齿、舌面及颊黏膜,清除食物残渣和菌斑,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对于气管插管患者,需采用负压吸引结合海绵棒双重清洁。口腔护理特殊状况处理针对口腔溃疡或真菌感染患者,使用制霉菌素涂抹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对牙龈出血者采用棉球压迫止血,并避免硬毛牙刷刺激。昏迷患者需使用开口器辅助操作,防止误吸。评估与记录每次护理前评估口腔pH值、黏膜完整性及分泌物性状,记录异常情况如白斑、出血点等,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长期抗生素使用者需重点监测念珠菌感染迹象。
皮肤清洁与压疮预防标准化擦浴流程每日用40℃温水及pH值中性沐浴露进行床上擦浴,尤其注意清洁皮肤褶皱处(如腋下、腹股沟)。对出汗较多或分泌物污染部位及时局部清洗,保持皮肤干燥。使用软毛巾轻拍吸干水分,避免摩擦损伤角质层。动态体位管理新型敷料应用严格执行Q2h翻身制度,采用30°侧卧位交替策略,骨突部位(骶尾、足跟、枕部)垫减压敷料。翻身时使用抬离技术而非拖拽,减少剪切力损伤。建立压疮风险评估表(Braden量表)每日评分并调整护理方案。对Ⅰ期压疮使用透明薄膜敷料保护,Ⅱ期以上选用藻酸盐或泡沫敷料促进愈合。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后涂抹皮肤保护剂(如氧化锌软膏),预防失禁性皮炎。高热量营养支持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