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ppt
文件大小:45.98 M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4.8千字
文档摘要

第1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本章小节8.1细菌的结合现象8.2中断杂交与染色体作图8.3细菌的转化与作图8.4F’因子与性导8.5噬菌体的遗传分析8.6细菌的转导第2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优势世代周期短便于管理和生化分析便于研究基因突变便于研究基因作用便于基因重组研究便于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便于进行遗传操作第3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8.1细菌的接合现象8.1.1细菌接合现象发现1964年莱德伯格和塔特姆用大肠杆菌K12,证明细菌有性杂交存在。(一)大肠杆菌杂交试验菌株Amet-(甲硫氨酸)bio-(生物素)thr+(苏)leu+(亮)thi+(VB1)菌株Bmet+(甲硫氨酸)bio+(生物素)thr-(苏)leu-(亮)thi-(VB1)A、B都为营养缺陷型,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A菌株A与B混合B菌株接种↓↓↓▔▔▔结果无菌落有菌落无菌落第4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菌株Abio-met-thr+leu+thi+菌株Bbio+met+thr-leu-thi-二细菌杂交得bio+met+thr+leu+thi+第5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U实验

1950年Davis(戴维斯),做了U实验,在U底部中间用滤片隔开,交替吸压。证明菌落是由于AB二细胞接触杂交基因重组第6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接合: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从供体单向转移到受体中的过程。细菌接合的电镜照片第7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8.1.2F因子及其转移1953年海斯(Hayes.w)在验证杂交时偶尔发现杂交中AB细菌作用不同,遗传物质是单向转移,A→B,不能B→A。链霉素敏感型strs抗链霉素突变型strrA品系strsstrrB品系strsstrrAstrs*BstrrAstrr*Bstrs接种↓↓培养基不含str含str不含str含str▔▔▔▔结果成活成活成活死亡第8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F因子:又称性因子或致育因子,由共价环状闭合双链DNA构成,94.5Kb约为大肠杆菌环状染色体全长的2%,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F因子的特点1、原点(origin):它是转移的起点。2、致育基因:这些基因使它具有感染性,其中一些基因编码生成F菌毛的蛋白质。3、配对区:F因子的这一区域与细菌染色体中多处的核苷酸序列相对应,可以分别地与染色体上这些同源序列配对,通过交换整合到染色体中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第9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F因子存在方式

游离状态:在细胞质中,能自我复制独立遗传整合状态:整合到细菌环状染色体上,与细菌染色体一起遗传。附加体:像F因子即可存在于染色体之外作为一个独立的复制子,也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作为细菌复制子的一部分的遗传因子。第10页,共3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8.1.3细菌重组Hfr:Highfrequencyrecombination带有一个整合的F因子的品系称为高频重组,F+,携带F因子的菌株称为供体菌或雄性F-,未携带F因子的菌株为受体菌或雌性(一)供体将F因子传递给受体的过程1、直接将F因子通过接合管传递给受体A品系F+B品系F-F+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