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医学类高校学风建设探索
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学风建设,即学术风气和学习氛围的营造,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成为医学行业的人才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医学类高校的学风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外部学习动机占据主导地位,学习焦虑和倦怠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优化医学类高校的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PawlAusubel)的成就动机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内在驱动力,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本文将基于成就动机理论,深入分析医学类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医学类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医学类高校学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助力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成就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在探究学习动机时提出,通常所说的学校环境下的学习动机,至少由三种关键内驱力构成,分别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第一,认知内驱力。它体现为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对技能的积极掌握欲以及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倾向。学生只有在专业学习中真切感受到乐趣,才能激发其内在认知驱动力,从而逐步形成稳定且持久的学习动机。
第二,自我提高内驱力。它体现为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在专业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成就,从而赢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可。这种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将成就视为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途径。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需求会逐渐增强。学生的求学生涯十分艰苦,奥苏贝尔认为在艰难的困境中,仅靠专业本身产生的认知内驱力难以在困境中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培养。
第三,附属内驱力。它体现为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教师、同伴、患者等的认可和赞许以及在同伴群体中获得良好的地位和形象而努力学习的动机。这种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学生通过不断提升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在小组学习和团队合作中积极争取同伴的认可和尊重,积极参与讨论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才能获得他人的正面评价。
二、医学类高校学风概述
(一)医学类高校学风的内涵
医学类高校学风的内涵包括学习风气、学术氛围、职业道德等方面。良好的学风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进行课后复习和预习,认真完成实验和实习任务;学校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等。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未来的医学实践能力。
(二)成就动机理论与医学类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
医学类高校的学风建设与成就动机理论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学风建设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就动机理论则为理解医学类高校的学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良好的学风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易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增强其成就动机。当学生的成就动机被激发并得到满足时,又会进一步促进学风的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当学校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术水平普遍提高时,将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加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发展平台,更好地实现和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
三、医学类高校学风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医学类高校学风现状
1.学习动机有待加强
学习动机根植于学生内心,难以被直接观察或感知,但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例如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出勤情况以及对期末考试的态度等。调查发现,大部分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一般,仅少数医学生能全神贯注听讲并完整记录笔记。此外,约有一半的医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或旷课的现象,并认为只需要在考前一个月努力复习即可应对考试。
2.外部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
为塑造健康、正确的学习动机,学校需要平衡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过度强调外部动机可能导致医学生将学习目标功利化,从而形成浮躁的学习风气。医学专业实践性强,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大量医学知识,而且医学生需要在临床实习中积累技能。然而,在大五实习期间,许多医学生因专注提升学历而忽视了临床实习,出现逃避实习或实习态度不认真等情况。
3.存在学习焦虑、学习倦怠等现象
学习焦虑是一种因学习情境所触发,兼具负面认知评估、不良生理激活反应以及伴随回避行为等特征的特定焦虑状况。在医学类高校中,医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严格的考试要求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容易产生学习焦虑。研究发现,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