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转向探索.docx
文件大小:22.69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5.98千字
文档摘要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转向探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简称《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在危机预警与应急处置层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产生了出现心理问题时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理念[,导致其\重问题筛查、轻潜能培育”,存在教育实践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困境。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一2025年)》(简称《计划》),明确提出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融合路径[2,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五育并举”的实践动能,而且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范式从“矫正性干预\向“发展性赋能\转型的必然性。积极心理学以激发个体内在资源、促进社会繁荣为理论内核,与基础教育“全人发展”的本质目标形成深度耦合,前者聚焦心理资本培育与优势品格建构,后者强调教育过程对生命潜能的系统性激活,二者的理论共振为破解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本文通过理论思辨与逻辑推演,系统解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转向逻辑,从目标重构、内容创新与方法转型三个维度构建“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跃迁的实施框架,旨在为构建科学化、生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学理参照。

一、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契合

(一)哲学基础的逻辑同构:从“缺陷补偿”到“优势激活”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疾病模型\的消极人性假设,将学生简化为需要矫正的“问题载体”,其方法论聚焦消除心理症状与行为偏差,本质上陷入“修补缺陷”的线性思维困境。积极心理学则以“健康模型”为哲学基点,主张人性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倾向,强调通过优势识别与环境创设激发个体潜能,与中小学教育尊重主体性的本质诉求形成深度共鸣。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提出的\PERMA模型\(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揭示了心理健康的动态建构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发展\的理论支点。4以小学阶段“情绪气象站”活动为例,其设计逻辑并非停留于情绪失调的矫正,而是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具身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情绪管理的自我效能感。这一实践路径体现了从“缺陷补偿”到“优势激活”的哲学转向,重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论基础。

(二)目标体系的价值耦合:从“维稳导向”到“发展驱动”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局限于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本质上遵循风险防控的维稳逻辑,将心理健康窄化为无心理疾病的静态标准。积极心理学则依托三级发展性目标体系,推动目标价值从“消极维稳”向“积极赋能\跃迁。具体来看,基础层聚焦情绪调节与抗逆力培养,如初中阶段的“挫折能量瓶\项目通过压力可视化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层强调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四维度的协同提升,契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超越层注重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如高中生通过社区服务实践等活动来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一目标体系与《纲要》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要求形成战略呼应,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从“附属工具”升维为“育人核心”,在“五育并举”框架下实现教育目标的系统化重构。

(三)方法论的实践整合:从“单一干预”到“生态建构”

传统方法论过度依赖心理咨询师的个案干预,存在空间封闭性与时间滞后性的双重局限,难以应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积极心理学倡导生态系统建构路径,通过多维度实践革新突破专业壁垒。具体来看,在课程渗透层面,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嵌入积极元素,如语文课上进行“优势叙事\写作训练时,引导学生通过故事重构强化自我认同;在主体协同层面,学校应构建教师、家长、同伴联动的支持网络,依托“优势教养\家长工作坊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在文化浸润层面,学校应积极开展“感恩墙”“心理韧性主题月\等校园教育活动,使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教育情境。这种方法论转向打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孤岛效应”,将其融入教育生态的“毛细血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域覆盖的协同育人格局,最终实现从“单一干预\向“生态建构\的范式转型。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转向的核心维度

(一)目标维度:心理资本的培育逻辑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包括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