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用下腿型冲击器性能要求》编制说明.docx
文件大小:37.3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7.72千字
文档摘要

任务背景

针对汽车和行人间碰撞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加强车辆的安全设计以保护行人安全已成为全球各大汽车市场对制造商的基本要求。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腿型冲击器,用于测量和判定行人在与车辆碰撞时腿部的具体损伤程度。在相关的法规中,如Euro-NCAP、GTR9、UNR127、GBT24550、CIASI2020等,一般规定保险杠的下部基准线高度低于425mm时,使用下腿型冲击器进行试验。

于2018年颁布的第3版UNR127《Uniformprovisionsconcerningtheapprovalofmotorvehicleswithregardtotheirpedestriansafetyperformance》——关于机动车对行人碰撞安全保护性能的统一规定,涵盖了根据相关法规进行的一系列测试,用于评估法规中规定的车辆在行人安全方面的类别。UNR127中用到的下腿型冲击器是柔性腿Flex-PLI。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0年8月11日国委综合(2020)34号文下达的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修订《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2024年5月28日发布了GB24550-2024《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2025年1月1日实施)。通过对UNR127和GB24550-2024在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大纲。

综上可知,在汽车产业和车辆被动安全测试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下腿型冲击器相关的行业标准十分欠缺。本标准的制定将充分满足GB24550-2024《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中对下腿型冲击器结构尺寸、仪器、测试等所提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参数(组成、结构、质心、重量、质量、转动惯量,大腿、小腿、膝部截面尺寸,传感器,肌肉和皮肤,大腿、小腿腿骨性能,大腿组件、小腿组件、膝部组件的静态性能,以及下腿型冲击器整体动态性能等),对检验下腿型冲击器是否满足试验要求提供了充分的执行依据。同时,下腿型冲击器的国产化将大大减少各试验单位对Humanetics(首美)和Cellbond(赛堡)两家主流公司Flex-PLI腿型的依赖程度。

任务来源

本标准编制任务来源于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于2024年7月2日下达的浙汽学标字[2024]8号文件《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标准起草任务书》,归口单位为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标准名称为《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用下腿型冲击器性能要求》,起草任务书号:ZJSAE2024023。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

主要起草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杭州集普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雅西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等。

工作组成员:杨建、潘烨、王国杰、张科峰、陈志龙、侯海鹏等。

主要工作过程

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

根据任务要求,2024年4月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起草小组,组织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准编制工作起草小组积极组织筹备和征集标准起草单位,经过征集、评审和筛选,最终由浙江工业大学确定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的成员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同时,根据浙江工业大学、杭州集普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下腿型冲击器方面的联合研制经验,联合其他起草单位,共同起草了《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用下腿型冲击器性能要求》(草案),提交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

第一次编制讨论及项目立项

2024年6月6日,由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专家组,召开立项会议,对《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用下腿型冲击器性能要求》团标进行沟通讨论,从行业发展和建立标准的必要性考虑,最终通过了《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用下腿型冲击器性能要求》团标立项,确定了标准工作内容、工作思路以及后续主要工作安排。

专家组还对《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用下腿型冲击器性能要求》(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

l.建议范围中应明确适用车辆类别,增加试验方法。会后,工作组经过探讨,对标准范围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2.建议吸纳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参与标准研制,提高标准代表性。会后,工作组收到了整车、零部件企业、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参与申请。根据现有草案及资料,考虑标准具体内容及形式调整的需要,结合各起草单位,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意见,开展本标准的修改、扩充和完善工作。同时,继续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市场情况有更全面和科学的认知。

3.建议与GB24550-2024标准协同,突出本标准创新点,提升先进性。会后,工作组充分重视该意见,本着协同、创新、先进的工作理念,对标准进行进一步思考、梳理和完善,突出本标准相应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4.建议在制定性能要求时考虑适用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