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心靖的锵寸
?摘要:随着社会国际化发展,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地,应明确自身的
责任,深度研究教学方案,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校企合作是当下各大院校广泛应用的人才培养模
式,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大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德语专业的教师,我们应积极运用并践行校企合作模式,为学
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德语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发展。本文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语专
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国际化大环境对我们的启示,对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改革
在国际化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随之递增,如何在高校德语专业中培养语言交
际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德语教育关注的话题。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德语专业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德语交流能力及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胜任率,为
社会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高校德语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舄高校与企业构建良好的供需关系,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保持行
业发展与人才输出的平衡关系,有利于人才的批量培养,但是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校企
合作的实际效果,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生源过多、岗位有限,进而导致供需失衡
社会发展提升了对高校的重视,国家也因此出台了多项有利政策,这样的情况让高校生源不断增加,但是企业中
所提供的实践岗位数量却没有增加,所以导致学生的数量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差异,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另外,
很多学生在实习中没有目标,在盲目的环境中实践,没能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二)学生基础不扎实,难以胜任高要求岗位
众所周知,德语语法框架严谨,句式结构复杂,属印欧语系,和汉语语言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单单是名词的阳性、
中性和阴性就能让很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作为一种屈折语,德语中大量的动词变位、冠词和形容词词尾以及名词和冠词的
格让无数专业学习者感到崩溃。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两年、甚至三年的在校学习还不足以使其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
因此难以胜任高难度的专业岗位。
(三)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中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内部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工作技能、积累职业经验,让学生及早具备就
业能力并做好就业准备。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中,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协调与规划,企业在不了解学生学习
进度的情况下,贸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不协调的实习环境中同
样没能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二、高校德语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1972年就与德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发展中德国与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合
作伙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2015年时我国与德国的贸易金额高达1627亿欧元左右,我国与德国
的贸易交流地位位列第四仅次于美、法、荷,并在经济来往逐渐密切中,更多的德国企业进入到中国发展,在此环境中
为我国德语专业提供了便利的就业机会与广泛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德语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令高校德语
专业面临改革的挑战。高校德语专业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提升德语专
业的教育适用性,为高校德语专业谋求发展机遇,为我国与德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德语专业是语言类学科,因此培养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关键,但是高校德语专业教育中,依然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社会
对德语人才的需求。在当前社会中对德语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具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其次,要能
够运用德语进行熟练的口语交流;再次,能够掌握丰厚的德语知识文化,从事德语教育、翻译、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要具备较强的德语综合运用能力。但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因此高校德语专业应谋求有
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以上能力培养,提升高校德语专业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就业发展。而采用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实现
以上能力培养,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十分契合。高校应与德国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运用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企业
参与到德语教育中,设置更加契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教学体系,同时帮助高校德语专业构建实践教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