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docx
文件大小:18.7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4.03千字
文档摘要

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招收研究生的地方高校数量已经超过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上升。然而,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如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存在矛盾、导师队伍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强国的建设。

一、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2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顶端,亟须改革培养模式以培育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眭依凡指出,高校应时刻立足国家战略前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3以创新为内核、本土化与国际化联动的新型培养模式,既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突破方向,又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支撑。在培养路径设计中,通过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以问题导向型学习重塑自主探究模式,同时重构课程生态,促进学生学术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地方高校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国合作、学术互访,吸收前沿成果并拓宽全球视野。这种国际化路径不仅能提升学生竞争力,更能为高校发展注入活力。对区域发展而言,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可驱动产业升级,实现教育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协同化发展

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体系强调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和实际应用领域的深度耦合。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统筹五大主体需求,围绕“需求一一供给一价值\闭环,既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又实现研究生个体价值的提升,最终形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可持续生态。地方高校在这一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打破要素流动壁垒,通过知识转化、人才交流等途径,推动产学研角色动态重构,在协同创新中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同发展。协同创新是我国大学创新由割裂走向融合、由分散走向集成的客观要求,是大学自身突破传统创新的必然结果。4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各自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优势,高校需聚合多元主体优势,构建高质量协同生态,打造赋能区域发展的人才、科技共生体。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专业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5研究生导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导师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需聚焦专业化发展,既要夯实学科前沿知识储备,又要形成特色化指导模式,通过提升指导精准度增强育人实效。质量评估体系构建须兼顾科学性与系统性。在评估维度上,需融合学术成果产出、教学过程质量、学生发展满意度等多重指标;在方法论层面,应建立覆盖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学术训练的全流程监测机制。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是自律与他律的合力,要完善内外双轨的评估生态,内部强化高校自评体系建设,外部推进政府主导、第三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创新。

二、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培养模式亟待革新

在国家重大战略调整的同时,高等教育体系也必然随之改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等战略部署[8,都需要高等教育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需求的增长,知识生产不仅仅是为了完善学科体系,知识的快速更新和技术的迅速迭代,使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已不足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推动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建设,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挑战。9研究表明,跨学科学习资源和跨学科研究经验不足,学生在同一领域沉浸太久易抑制创造力。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对学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且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课程更新较慢,这使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和职业发展。

(二)人才供给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职责难以界定等问题[12],难以真正实现产学研三者深度交流,共建人才培养平台。

目前,我国研究生与真实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失衡。从数量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