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文献计量分析研究
孙翠华,刘玉魏,张楠,杨金龙
(1.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2.青岛大学人文社科处,山东青岛266071;3.青岛大学档案馆,山东青岛266071)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技艺已经悄悄地远离我们的生活,渐渐消失,加强非遗研究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保护和发扬光大,满足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1年6月,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1],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非常有必要系统剖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为非遗研究、传承、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利用能够追踪科学发展新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5.4.R3(64bit)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关键词及热点展开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词共现分析与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方面展开计量分析,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梳理,并基于此分析该领域未来进一步发展趋势[2]。周安涛[3]认为需要将新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中,不断完善非遗文化数据库,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共享非常重要。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将CNKI数据库和Webof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中英文文献检索来源。其中,中文主题关键词设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档案+立档+建档),时间范围设置在2006—2021年,文献类型选择为“学术期刊”。去除重复文献后,共收集到842篇中文文献。英文主体关键词选择为“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和“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时间跨度选择为2004—2021,文章类型选择为“article”,去除重复文献后,共收集到727篇相关外文文献。
从发文趋势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致经历“形成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性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当时流传程度并不广泛,仍然属于新兴领域,人们对其认知程度普遍较低。2010—2015年为基础研究阶段,在这期间关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续和流程经过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开始深入人心,并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稳步增长,为该领域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16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改进和应用研究不断被发掘,许多缔约国家开始申报自己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大量应用实例,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相关问题。
在现有研究中,发文量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138篇)、美国(85篇)和英国(76篇)。从中心性来看,中心度排名靠前的三位国家均来自欧洲发达国家,分别为英国(0.41)、法国(0.24)和西班牙(0.22)。这也侧面证明了欧洲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中国虽然拥有巨大的发文量,但是其中心度仅为0.12,说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虽然投入大、发文量多,但是文章的国际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学术文献的关键词概述了论文的研究主题,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可用于确定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在本节中,使用CiteSpace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框架的发展态势及应用前沿热点进行总结。
2.2.1国内外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分别以CNKI数据库和Webof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中英文文献来源,在CiteSpace中选择节点类型为“keyword”,选择标准设置为前25,得到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形状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也就代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越多。表1为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对比,对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热门关键词的前10名,并列举了不同关键词的词频强度。
图1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2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分析
表1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对比
由图1和图2可知,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重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旅游业、中国和政策制定密切相关,这从侧面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瑰宝,也是推动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