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天津近代民间消防组织——水会.docx
文件大小:12.2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1.14千字
文档摘要

旧时天津城衙门、庙宇鳞次栉比,民居、商户参差稠密,因而火灾频仍,如著名的铃铛阁就是被大火焚毁的。因而天津民众十分注意消防工作。“水会”就是天津民间自发组成的义务消防组织,出现于清初,也称“水局”、“会所”。《天津新志》记载:“清康熙初贡生武廷豫创立同善救火会。雍正初年莽鹘立捐置救火器具。时查日乾(水西庄主人)创立上善救火会。厥后土民续立者凡数十处,详立条约……”天津历史上第一家水会就是同善救火会,坐落在河北柴家大坟。到了光绪初年,天津水会发展到四十五个大局、三十五个分局,共八十处,遍布全市各个居住区。水会章程规定:遇火警以鸣锣传信,齐奔火场扑救,火熄则以缓锣退出。水会成员的救火行为纯属义务贡献,他们为了保卫乡里,急公好义,舍生忘死,因而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诗人樊彬诗云:“津门好,救火事匆匆,万面传锣趋似鹜,千条机水矫如龙,旗帜望连空。”华长卿诗云:“柴堆火起烈风干,水局传锣指顾间;十万男儿争斗捷,火场同作战场看。”生动地展现了天津水会的健儿们在统一指挥下奔忙灭火的场景。

据报载:2004年,本市地方史研究者在河北区粮店街发现了清末民初涌泉水局旧址。涌泉水局是早年天津水局中四十五个大局之一。该水局最初为罩棚式建筑,内设摆渡口脚行。民初扩建成两层楼房后,水局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之一。河北区以水会为地名的,有于厂大街中段的天安会所北胡同、天安会所东胡同和天安会所西胡同。“天安会所”就是清光绪初年组建的民间救火组织。

红桥区的水会地名,有如意庵大街的庚济胡同、吕祖堂北侧场院街的同议会所胡同、复兴路南段西侧的沼济会所胡同等。上述胡同名皆由民间救火组织庚济会所、同议会所、沼济会所而派生。红桥区河北大街街道办事处管界内有关于救火组织“挠钩会所”的系列地名——挠钩会所大街、挠钩会所西街、挠钩会所后街、挠钩会所后胡同、挠钩会所南胡同等。所谓“挠钩”,就是一种长柄的救火工具。南开区老城里拴马桩北胡同附近有一条公善胡同,因巷内有公善救火会得名。河东区新开路附近的天善社大街,也是由救火会派生命名。

天津各地的水会,配有水车、水筲、唧筒、水龙等灭火工具,属于公益慈善性质。水会通常和挠钩会一起配合救火。虽为公益组织,却存在很多陈规陋习。比如划分地段各负其责。如发生火灾别的水会先赶到了,而本段的水会却没到,各会均不准入火场救火,眼看着火势蔓延却无动于衷。本段水会正在救火时,别的水会到了,立刻停止救火,全体列队跪接,走时也要跪送。水会遇到火情,不能先去救火,而先要烧香举行拜火神仪式等。凡有违规者,双方均不顾火情而大打出手。后来许多水会都转变成该地段的脚行,如天津最早的水会“同善首局”等。“水会”也叫“水局”。《天津地理买卖杂字》:“有水局,有火会,急忙快跑消防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