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
汇报人:
1
CONTENTS
01
《登高》的背景
02
《登高》的内容解析
04
《登高》的教学方法
03
《登高》的教学目标
05
《登高》的作业布置
2
《登高》的背景
01
3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杜甫的生平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两人曾有过深厚的友谊,相互唱和,留下许多传世佳作。
杜甫与李白的友谊
杜甫的创作生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诗风也随着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而变化。
杜甫的创作时期
01
02
03
4
诗歌创作背景
《登高》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感悟。
唐代社会状况
杜甫在创作《登高》时,正逢战乱流离,个人生活困顿,反映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的个人经历
5
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
《登高》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
安史之乱的影响
诗中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士人阶层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社会动荡
杜甫个人经历流离失所,其作品深刻描绘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联系。
个人流离失所
《登高》中蕴含了文人对时政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
文人对时政的反思
6
《登高》的内容解析
02
7
诗歌全文赏析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
意象与象征
全诗采用七言律诗格式,平仄相间,节奏感强烈,体现了杜甫的诗歌艺术造诣。
结构与韵律
诗人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对人生漂泊和孤独的深刻感慨。
情感与哲思
8
主题思想提炼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反映了杜甫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时世的不满。
怀才不遇的悲愤
01
诗中“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和对时局的关切。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02
“万里悲秋常作客”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自然景观的描绘
03
“百年多病独登台”体现了杜甫对人生无常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人生哲理的思考
04
9
艺术特色分析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01
杜甫的生平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作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两人曾有过深厚的友谊,相互唱和,留下许多佳作。
03
杜甫与李白的友谊
10
语言风格解读
杜甫在创作《登高》时,正逢战乱流离,个人生活困苦,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个人经历
01
《登高》写于唐代安史之乱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民生疾苦和士人的忧患意识。
唐代社会环境
02
11
《登高》的教学目标
03
12
知识与技能目标
首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长江的壮阔。
首联的意境描绘
01
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孤独的深刻思考。
颔联的哲理思考
02
颈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和尾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达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和个人境遇的感慨。
颈联与尾联的情感抒发
03
13
过程与方法目标
《登高》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安史之乱的影响
杜甫在创作《登高》时,个人生活困顿,疾病缠身,这些个人经历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悲凉基调。
个人生活经历
1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孤独与忧国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反映了杜甫孤独的心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自然与人生的对比
“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境遇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沉思。
时光流逝的感慨
壮志未酬的悲愤
“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万里悲秋常作客”体现了杜甫壮志未酬,漂泊他乡的悲愤之情。
15
《登高》的教学方法
04
16
课堂讲授法
《登高》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安史之乱的影响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凄凉景象。
唐代社会动荡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反映了他个人的失意和对未来的迷茫。
个人仕途的挫折
“百年多病独登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以及这些变化对人心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迁
17
讨论互动法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杜甫的生平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两人曾有过深厚的友谊,相互唱和,留下许多传世佳作。
杜甫与李白的友谊
杜甫的创作生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诗风从清新俊逸逐渐转向沉郁顿挫。
杜甫的创作时期
18
情境模拟法
《登高》作于杜甫流离失所、生活困顿之时,反映了他个人的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