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2000字.pdf
文件大小:210.0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3.14千字
文档摘要

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读后感之

军争篇2000字

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2000字:

文:浩瀚若烟;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军

争篇”的第三部分,将军可夺心。

一、兵法解析

将军可夺心。

意思就是:

将帅的意志和决心可以设法使之动摇。

将为三军之主,战争中将帅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因此,屈人之兵,

因先屈其将帅。擒贼先擒王,敌将服则敌众服,从而达到“不战而屈

人之兵”的目的。

要夺将之心,必先对敌将的个性、品格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

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实施攻心夺气的方略。

孙子在《九变篇》中指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

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

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1

“五危”即将帅的五种心理缺陷,“将军可夺心”就是要根据敌

将不同的弱点实施谋略,方能奏效。

“必死,可杀也。”勇敢本是将帅的第一要素。但是,如果是勇

而无谋,“必死”就成了死拼蛮干,他所指挥的军队就容易被敌诱杀。

“必生,可虏也。”意指贪生怕死的将帅,必然临阵畏怯,容易

被俘,甚至导致军队的灭亡。

“忿速,可侮也”将帅心理状态不好,情绪不稳,易躁易怒,容

易中敌侮辱之计,贸然兴兵而失败。

“廉洁,可辱也。”廉洁本是美德,可是过于追求个人声名,就

会被敌利用,对其侮辱使其失去理智,引起上钩。

“爱民,可烦也”将帅在决策中,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过于溺爱

百姓,会受到各种牵扯,耗时费力,贻误战机,使敌有机可乘,故意

用兵扰民,诱其出战,误入圈套。

“将有五危,用兵之灾”,孙子的这一思想启迪我们,对敌将实

施攻心战术,一定要针对战将的性格和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夺心之

术,才能收到奇效。

“将军可夺心”要对症下药,对付不同性格类型的敌将,应使用

不同的手段。

对于勇多谋少、骄横轻敌的将帅,采用“卑而骄之”、“勇而示怯”

2

之法,使其越加狂妄,贸然动兵而落入圈套;

对于脾气暴躁、情绪大起大落的将帅,采用“怒而挠之”、“诱而

辱之”之法,使其忿而兴师,愠而致敌,导致失败;

对于好大喜功、贪图小利的将帅,可以使用“诱之以利”、“顺详

敌意”的战术,使其求胜心切,轻率出战而陷入被动。

孙子在《九变篇》中提出“将有五危”,在《始计篇》中提出“诡

道十二法”,都是“将军可夺心”的具体方法。

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成功战例。有因敌将骄纵而制之者。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李牧镇守北部边境期间,针对匈奴骄横的特点,

他做了一条规定,一旦匈奴入侵,全体将士一律回营,不得抵抗。匈

奴每次入侵,赵军都是避而不战。匈奴以为李牧胆怯,越加骄横轻敌。

这时,李牧见时机已到,派精兵16万人设下埋伏,尔后让边民

和部分士兵将牲畜全部赶出来放牧,以诱匈奴来抢。匈奴单于果然中

计,率领大军前来抢掠。李牧指挥伏兵出击,把匈奴打得人仰马翻,

杀死匈奴骑兵10万余人,此后,一连十多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赵国

边境。

骄纵敌将,隐强示弱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抗美援朝第二

次战役之初,我军抓住美军将领高估自己、轻视我军的心理,在敌向

我发起试探性进攻时,()我先后主动撤出飞虎山、德川

3

等地,以小股兵力节节抵抗,又将3个军撤到云山以北,诱使敌人大

胆地向我预定的战场冒进,使其兵力分散,战线拉长。

我军趁机给予出其不意的打击,迅速打开战役的缺口,掌握了战

争主动权。

有因敌将趋利之性而制之者。香饵可使鱼忘钩,利欲能令人智昏。

对于那些贪功图利心切,计胜不计败,知利不知害的敌将,则应舍利

而诱之。还有一类敌将贪图的事战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