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拉(压)弯组合变形
第二节弯扭组合变形;1.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拉(压)弯组合变形的类型及特点。
3.掌握拉(压)弯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试分析图示中车刀和压力机立柱的受力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变形。;一、组合变形的概念;二、拉(压)弯组合变形;2.偏心拉伸(压缩)时产生的拉(压)弯组合变形;3.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强度条件;三、拉(压)弯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例】如图所示悬臂吊车是由矩形截面横梁AB和拉杆BC组成。已知矩形截面梁AB长为1m,其中点受到一载荷G=10kN作用,梁的截面宽b=40mm,高h=60mm。拉杆和横梁自重不计,材料的许用应力[σ]=120MPa。试校核横梁的强度。;(1)求约束力
取矩形截面梁AB为研究对象,画受力图,如图所示。
建立图示直角坐标系,列平衡方程可得:;(2)求AB梁的内力,画内力图
悬臂吊车的内力图如图c所示。;(3)计算危险点应力;【课堂练习】如图所示为一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杆,尺寸如图所示,单位为mm。若P=100kN,b=40mm,h=80mm,e=30mm。材料的许用应力[σ]=160MPa,试校核该杆的强度。;1.掌握弯扭组合变形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强度理论的相关知识。
3.了解影响构件承载能力的其他相关因素。
;试分析图示中传动轴的受力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变形。;一、弯扭组合变形的概念;【课堂练习】试分析图示悬臂梁构件及传动轴AB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属于什么变形?;二、强度理论;2.最大线应变理论
又称为第二强度理论,是在17世纪后期提出的。这个理论假设材料的破坏是由最大线应变(相对伸长或缩短)引起的。也就是说,材料在各种应力状态下,只要最大线应变达到了在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材料发生破坏时的线应变,材料就会发生破坏。;3.最大切应力理论
又称为第三强度理论,是在18世纪后期,在生产中开始使用钢材等塑性材料之后才出现的。这个理论假设材料的破坏是由最大切应力引起的。也就是说,材料在各种应力状态下,只要最大切应力达到了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最大切???力,材料就会发生破坏。;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
又称为第四强度理论,是在20世纪初提出。这个理论假设材料的破坏是由形状改变比能(构件在变形过程中,假设外力所作的功全部转化为构件的弹性变形能。单位体积内由形状改变而积蓄的变形能称为形状改变比能)引起的。也就是说,材料在各种应力状态下,只要形状改变比能达到了在轴向拉伸中材料发生破坏时的极限形状改变比能,材料就会发生屈曲破坏。;三、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强度条件;【例】如图所示传动轴AB,在轴右端的联轴器上作用外力偶矩M驱动轴转动。已知带轮直径D=0.5m,带拉力FT=8kN,Ft=4kN,轴的直径d=90mm,轴间距a=500mm,若轴的许用应力[σ]=50MPa,试按相关强度理论公式校核轴的强度。;解:(1)外力计算
作用于轴上的载荷有:C点垂直向下的力FT+Ft和作用面垂直于轴线的附加力偶矩Mc。其值分别为:;(2)内力分析
作轴AB的弯矩图和扭矩图,如图c、d所示,由图可知轴的C截面为危险截面,该截面上弯矩Mwc和扭矩T分别为:;(3)校核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