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物和免疫治疗在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杀灭大量癌细胞后,应用生物和免疫治疗可起巩固和增强疗效的作用。国内外现在多用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激活的细胞进行过继免疫治疗,如用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进行治疗。这些都是通过激活体内杀伤细胞起攻击肿瘤细胞的作用。近年来探索的基因冶疗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六、综合治疗
对中期大肝癌进行综合治疗有时可使大肝癌缩小变得可以切除。一般以TAE为基础,加上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肿瘤缩小后再手术治疗。*七、并发症的治疗
肝癌结节破裂时,应考虑肝动脉结扎、大网膜包裹填塞、喷洒止血药或紧急肝动脉栓塞等治疗。对不耐受手术的病例,只宜作补液、输血、止痛、止血等对症处理。其他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的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预后】近20多年由于诊断和治疗方法进步,本病患者得到早诊早治的增多,早期肝癌的根治切除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近年无症状、直径小于4.5肋的小肝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已高达69.4%。*下述各点有助于预后的估计:①瘤体小于5cm,能早期手术者则预后好;②癌肿包膜完整,尚无癌栓形成者预后好;③机体免疫状态良好者预后好;④合并肝硬化或有肝外转移者预后较差;发生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者预后很差;⑤ALT显著升高者预后差。*【预防】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保护水源,防止污染是目前应采取的措施。应用病毒性肝炎疫苗(乙型和丙型)预防肝炎.对原发性肝癌的预防也起积极作用。*四、X线肝血管造影
由于肝癌区的血管一般较丰富,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能显示直径在1cm以上的癌结节,阳性率达87%,结合AFP检测的阳性结果,常用于诊断小肝癌。*手术前X线肝血管造影可明确肿瘤部位,估计切除范围,因而可减少盲目探查。但这项检查对少血管型和肝左叶病灶显示较差。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一般在超声显像或CT检查不满意时进行。*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是近年用于临床的血管造影新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一系列图像数据处理,将影响清晰度的脊柱、肋骨等阴影减除,使图像对比度增强,可清楚显示1.5cm直径的小肝癌。*五、放射性核素肝显像
能显示直径在3一5cm以上的肿瘤。用99m锝-红细胞作肝血池显影有助于肝癌与肝脓肿、囊肿、血管瘤等良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应用趋肿瘤的放射性核素67镓或169镱,或核索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也有助于肿瘤性质的鉴别诊断。*六、磁共振显像(MRI)
应用MRI能清楚显示肝细胞癌内部结构特征,对显示子瘤和瘤栓有价值。肝癌时T1和T2弛张时间延长,Tl加权图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为高信号。*七、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近年来在超声或CT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癌结节,吸取癌组织检查癌细胞,阳性者即可确诊,比盲目穿刺提高了安全性和准确性。*八、剖腹探查
在疑为肝癌的病例,经上述检查仍不能证实或否定,如患者情况许可,应进行剖腹探查以争取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诊断】*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不难诊断,但往往已到晚期。因此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大者.应作AFP测定和选作上述其他检查,争取早期诊断。*国内资料表明,对高危人群(肝炎史5年以上,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标记阳性,35岁以上)进行肝癌普查。其检出率是自然人群普查的34.3倍。对高危人群检测AFP结合超声显像检查每年l-2次是发现早期肝癌的基本措施。AFP持续低浓度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常需与继发性肝癌、肝硬化、活动性肝病、肝脓肿等鉴别。*一、继发性肝痛
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这类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道的病例可呈阳性外,一般为阴性,少数继发性肝癌很难与原发者鉴别。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很大,反复检测AFP或AFP异质体。密切随访病情,最终能作出正确诊断。*三、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病活动时血清AFP往往呈短期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定期多次随访测定血清AFP和ALT,或联检AFP异质体及其他肝癌标志物并进行分析,如:①AFP和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