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1.3.2_第1课时_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三篇
教案一:情境探究,理解减法法则
课题名称
“情境助力,探秘有理数减法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熟练运用法则将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与运用。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本质,尤其是减数变号的原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课本讲解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幅温度计的图片,创设情境:“同学们,在冬季,某一天早上的气温是-3℃,中午气温上升到5℃,那从早上到中午气温升高了多少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教师适时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有理数的减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二、课本讲解(10分钟)
课本原文:课本中首先通过实际例子,如海拔高度的变化、水位的升降等,引入有理数减法的概念。接着阐述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然后通过具体例题,如计算5-(-3)、(-5)-3等,展示如何运用法则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行计算,并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符号的处理。
分析:课本内容从实际生活出发,便于学生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法则的表述简洁明了,通过字母表达式帮助学生抽象概括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这一法则的本质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从而深刻理解法则。同时,要加强对符号处理的练习,避免学生在运算中出现符号错误。
三、法则探究与讲解(25分钟)
实例分析(8分钟)
教师再列举多个实际例子:
例1:某仓库第一天运进货物8吨,第二天运出货物3吨,问仓库货物总量变化了多少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3,得出结果为5吨。
例2:小明的银行账户余额是-200元,又支出100元,账户余额变为多少?学生列出算式(-200)-100。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这些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以8-3为例,启发学生:“8加上多少等于5呢?”“3的相反数是-3,那8+(-3)结果是多少?”通过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与加法的联系。
小组讨论与归纳(10分钟)
教师给出更多有理数减法算式,如6-(-2)、(-4)-5等,让学生分组计算。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减数与转化后的加数的关系,以及计算结果的变化。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发现。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法则应用讲解(7分钟)
教师以5-(-3)为例,详细讲解运用法则的计算过程:“根据法则,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所以5-(-3)=5+3=8。”强调在计算时,先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再按照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然后给出一些练习题,如(-7)-(-4)、3-8等,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重点强调符号的处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单,题目涵盖不同类型的有理数减法运算,如:
12-(-5)
(-9)-6
0-(-8)
(-15)-(-1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练习结束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自行批改,对于错误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在计算有理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强化对法则的记忆。强调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关键是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同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课后相关练习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有理数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教材分析
有理数减法是有理数运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有理数加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又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法则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总结,理解法则的本质,同时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