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
文件大小:26.32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7-07
总字数:约8.15千字
文档摘要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导学案三篇

教案一:直观演示,构建加法法则

课题名称

“直观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法则的推导与运用。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课本讲解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温度计的画面,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温度的变化。如果今天的气温是-2℃,中午上升了5℃,那么中午的气温是多少呢?”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有理数加法的课题。接着,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二、课本讲解(10分钟)

课本原文:课本首先通过实际例子,如水位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概念。然后,分情况阐述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最后,通过具体的例题,如计算(-3)+(-2)、5+(-3)等,展示如何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分析:课本内容从实际生活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法则的讲解条理清晰,分情况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记忆。但异号两数相加法则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直观的实例和演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引导学生多做练习,巩固对法则的应用。

三、知识讲解与探究(25分钟)

同号两数相加(8分钟)

教师再次以温度计为例,演示:“如果气温从-2℃又下降了3℃,那么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呢?”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个过程,从-2这个点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5,即(-2)+(-3)=-5。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加数和结果的符号以及绝对值的关系,总结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然后,教师给出一些同号两数相加的练习题,如(-4)+(-1)、3+2等,让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异号两数相加(12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水位先上升3米,又下降5米,那么水位最终变化了多少米呢?”同样在数轴上表示这个过程,从0点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得到-2,即3+(-5)=-2。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加数的绝对值大小、结果的符号以及绝对值的运算关系。多次举例,如(-4)+3、6+(-2)等,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总结规律,推导出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收支”的例子进行类比,如收入5元记为+5,支出3元记为-3,那么最终的财务状况就是+5+(-3)=+2,即盈利2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异号两数相加法则的理解,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特殊情况(5分钟)

教师讲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通过实例5+(-5)=0、-2+2=0进行说明。接着讲解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如0+7=7、-3+0=-3。让学生快速口算一些相关练习题,如0+(-4)、8+0等,巩固对这两种特殊情况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单,题目涵盖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以及特殊情况的运算,如(-6)+(-3)、4+(-7)、0+(-9)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练习结束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自行批改,对于错误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有理数加法法则有哪几种情况?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回答,强化对法则的记忆。强调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关键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课后相关练习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有理数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教材分析

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延伸,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基础。教材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概念和法则,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