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笛教学计划三篇
教案一:箫笛基础认知与吹奏入门教学
课题名称
“清音初启:箫笛基础认知与吹奏入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箫笛的历史文化、种类及构造;掌握箫笛的持握方法、基本吹奏姿势和呼吸方法(腹式呼吸)。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持握箫笛,运用腹式呼吸吹出稳定的长音;初步认识箫笛的音孔,能准确按闭音孔发出基础音。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箫笛演奏艺术的兴趣,感受传统民族乐器的魅力;培养学生耐心、专注的学习态度,克服吹奏入门阶段的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箫笛的持握方法、基本吹奏姿势和腹式呼吸方法;准确按闭音孔发出稳定基础音。
难点:掌握腹式呼吸的要领,控制气息的平稳与强弱;协调手指按孔动作,避免漏气影响发音。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个别指导法
教学过程课本讲解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箫笛合奏乐曲视频,视频中演奏者沉浸在音乐中,箫笛音色空灵悠远。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这段音乐是不是让你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这美妙的声音就来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乐器——箫和笛。它们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大家想不想亲手拿起箫笛,吹奏出属于自己的旋律?”由此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课本讲解(10分钟)
课本原文:假设箫笛教学教材中关于基础认知的内容,首先介绍箫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在古代常用于祭祀、宫廷音乐等场合,笛的历史同样悠久,在民间音乐、戏曲中广泛应用。箫笛的种类多样,箫有洞箫、南箫等,笛有曲笛、梆笛等。在构造方面,箫一般由一根竹管制成,开有吹孔、音孔等;笛由笛身、笛膜、吹孔、音孔等部分组成。对于持握方法和吹奏姿势,描述箫需双手持握,身体放松,气息平稳;笛的持握要注意手指自然弯曲,按孔紧密,吹奏时保持正确的口型。同时配有箫笛的实物图片、构造分解图及文字说明,详细标注各部位名称。
分析:课本内容从历史文化到乐器构造,系统地为学生构建了箫笛的基础认知框架。对历史文化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对种类、构造、持握方法和吹奏姿势的详细讲解,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图文结合的方式,使抽象的乐器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持握姿势和呼吸方法的掌握需要大量练习,教师需加强指导和示范。
三、基础教学与实践(25分钟)
箫笛知识深入讲解: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进一步详细讲述箫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地域音乐风格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箫笛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外观差异和音色特点。同时,强调箫笛构造中各部分对发音的影响,如笛膜的松紧会改变笛子音色的明亮度。
持握与姿势示范:教师分别对箫和笛的持握方法、吹奏姿势进行示范。在示范箫的持握时,边操作边讲解:“大家看,我们双手持箫,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指自然弯曲,轻轻按在音孔上,手臂放松,不要僵硬。身体要站直,挺胸收腹,这样才能保证气息顺畅。”示范笛的持握时,着重提醒学生注意手指按孔的力度和位置,以及口型的正确摆放。每个动作示范多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习。
呼吸方法教学与练习:教师讲解腹式呼吸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如“我们的腹部就像一个气球,吸气时气球膨胀,呼气时气球收缩”。然后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腹部的起伏变化。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先进行单纯的呼吸练习,感受气息的吸入和呼出。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错误的呼吸方式,如只用胸部呼吸的问题。
发音练习:在学生掌握基本持握、姿势和呼吸方法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发音练习。先从箫笛的筒音(全部按闭音孔吹出的音)开始,让学生尝试吹出稳定的长音。教师强调按孔要紧密,避免漏气,同时控制气息的平稳输出。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逐一检查,针对发音不稳定、音色不佳等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姿势、呼吸和按孔动作。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箫笛的历史文化、种类构造、持握方法、吹奏姿势和呼吸方法。通过提问“箫有哪些常见种类?腹式呼吸的要点是什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在课后坚持练习持握姿势和呼吸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更多音孔的按法和音阶吹奏做准备。
教材分析
本部分箫笛基础认知与吹奏入门教学内容是整个箫笛学习的基石。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箫笛的初步认识,规范基本的演奏姿势和呼吸方法,为后续学习复杂的演奏技巧和乐曲奠定基础。教材内容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紧密结合实际操作,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演奏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交流
讨论环节:“在练习箫笛吹奏时,如何避免手指按孔漏气?”
提问话术:“同学们,在刚才的练习中,很多同学遇到了手指按孔漏气导致发音不准的问题。那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先自己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讨论3分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分享你们的小妙招。”
预留时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