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初级教学计划三篇
教案一:马头琴基础知识认知
课题名称
“初识马头琴:开启民族音乐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马头琴的起源、发展历史、文化意义及构造组成;掌握马头琴的基本分类和常见演奏形式。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识别马头琴的各个部件,提升对乐器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初步培养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和探究意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头琴及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头琴的起源、历史、构造及文化意义。
难点:理解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课本讲解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悠扬的马头琴演奏视频,如经典曲目《万马奔腾》,视频中展现出演奏者专注的神情和马头琴独特的外观,以及音乐所营造出的辽阔草原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这段音乐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演奏这段音乐的乐器?它有着独特的造型,琴头雕刻着马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乐器——马头琴。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头琴的世界。”
二、课本讲解(10分钟)
课本原文:课本中关于马头琴基础知识的内容,会首先介绍马头琴的起源传说,如苏和与小白马的故事,讲述马头琴是如何从一个感人的故事中诞生。接着阐述马头琴在蒙古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祭祀、庆祝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在构造介绍方面,会详细说明马头琴由琴头、琴杆、琴筒、弦轴、琴弦等部件组成,并配以清晰的图片展示各部件的形态和位置。还会提及马头琴的分类,如传统马头琴和改革后的马头琴,以及不同类型在音色、演奏方式上的一些差异。同时,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马头琴演奏形式,如独奏、合奏等,以及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应用场景。
分析:课本内容通过传说故事引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构造、分类等知识的讲解系统全面,图文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从文化、历史到乐器本身的介绍,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传说故事的理解可能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对于乐器构造等较为专业的知识,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实物或模型进行讲解。
三、深入探究(25分钟)
历史文化讲解:教师详细讲述马头琴起源的传说,在讲述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故事情节,如苏和与小白马之间深厚的情感,小白马为救苏和英勇牺牲,苏和为纪念它制作马头琴等细节。讲述完后,提问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大家觉得马头琴对于蒙古族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马头琴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历史和文化。
构造认识与演示:教师拿出一把马头琴实物或模型,按照琴头、琴杆、琴筒等顺序,依次介绍各个部件的名称、形状和作用。在介绍琴头时,展示雕刻精美的马头造型,说明其象征意义;介绍琴筒时,讲解它对音色的影响等。介绍完后,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马头琴,触摸感受其材质和构造,并邀请几位学生尝试指出各个部件的名称,加深学生的记忆。
分类与演奏形式介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传统马头琴和改革后马头琴的图片和演奏视频,对比它们在外观、音色上的不同。同时,播放不同演奏形式的视频,如独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合奏《赛马》等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马头琴在不同形式下的演奏魅力。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同类型和演奏形式的马头琴给你带来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马头琴的起源传说、历史地位、构造组成、分类及演奏形式等知识点。通过提问“马头琴的琴头为什么雕刻成马头的形状?”“常见的马头琴演奏形式有哪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马头琴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一民族乐器。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作为马头琴初级教学的开篇,是学生认识和了解马头琴的基础。教材从文化、历史角度出发,先让学生感受马头琴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深入到乐器本身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对马头琴构造、分类等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学生学习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奠定基础,使学生对乐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素养。
互动交流
讨论环节:“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还有哪些体现?”
提问话术:“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马头琴的很多知识,知道它在蒙古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那除了我们课堂上讲的,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还有哪些体现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了解和想象,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讨论3分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分享你们的想法。”
预留时间:4分钟
参考答案:在蒙古族的那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