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抗日战争导学案.docx
文件大小:26.82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7-07
总字数:约8.76千字
文档摘要

抗日战争导学案三篇

教案一:梳理抗日战争历史脉络

课题名称

“回溯烽火岁月:梳理抗日战争历史脉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准确掌握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重要阶段划分;熟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与影响;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时间轴,培养学生梳理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日本侵华暴行的愤慨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日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意义。

难点:理解抗日战争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多方面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时间轴梳理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课本讲解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片段,如《地道战》中村民抗击日军的精彩场景,随后提问:“同学们,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画面。那大家知道抗日战争持续了多久?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溯那段烽火岁月,梳理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通过直观的影视片段,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本讲解(10分钟)

课本原文:课本中关于抗日战争的内容,首先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此后东北三省逐渐沦陷。接着讲述了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中士兵失踪为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还详细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残忍杀害。此外,课本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初步形成到正式建立的过程,以及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最后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分析:课本内容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清晰地呈现了抗日战争的全貌,重点突出了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快速抓住核心知识点。通过对日军暴行的描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愤慨。但课本内容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阐述不够深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历史脉络梳理(25分钟)

初期阶段(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讲解(8分钟)

教师展示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料,包括事变发生地的地图、当时的新闻报道、历史照片等,详细讲解事变的经过和日本的侵略意图。提问学生:“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界有怎样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后,进一步讲述这一阶段中国局部抗战的情况,如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抵抗事迹。

全面抗战爆发阶段(七七事变-战略防御阶段结束)讲解(9分钟)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七七事变的动态地图,演示日军的进攻路线和中国军队的抵抗情况。结合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分析七七事变成为全面抗战爆发标志的原因。接着介绍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展示战役中的珍贵影像资料,讲解战役的规模、战斗过程和历史意义。同时,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战略相持与反攻阶段讲解(8分钟)

教师通过时间轴展示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范围和主要特点,分析日本侵华策略的调整以及中国军民在这一阶段的抗战策略。介绍百团大战等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通过战役数据和战士的英勇事迹,展现中国军队的抗战决心和力量。最后,讲解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以及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外部因素对加速日本投降的作用,直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单,题目如下:

填空题:九一八事变发生于______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______。

选择题:七七事变的爆发地点是()

A.沈阳B.北平C.南京D.上海

简答题: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练习结束后,教师公布答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梳理的抗日战争历史脉络,通过提问“抗日战争初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