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主治医师考试2015年大纲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儿科学基础
2.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3.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4.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
5.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6.儿童泌尿系统疾病
7.儿童血液系统疾病
8.儿童神经系统疾病
9.儿童内分泌疾病
10.儿童遗传代谢病
01儿科学基础
儿科学基本概念儿科学定义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的专业学科。它涵盖了从新生儿到青春期儿童的健康问题,旨在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身高、体重、骨骼、器官等多个方面的成长。正常儿童每年身高增长约5-7厘米,体重增长约2-3公斤。儿童保健原则儿童保健是预防疾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包括定期体检、营养指导、心理行为干预等。儿童出生后应尽早接种各类疫苗,预防传染病。
儿童生长发育生长发育规律儿童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出生后前三年生长最快,身高体重增长显著。婴儿期平均每月增长约250克,幼儿期平均每年增长约7-8厘米。生长曲线监测生长曲线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定期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可以绘制生长曲线,及时发现生长偏离等问题。影响因素儿童生长发育受遗传、营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良好的营养状况、适宜的生活环境、合理的体育锻炼都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营养与喂养营养需求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较高。每日所需热量约为每公斤体重100-120千卡,蛋白质需求量为每公斤体重2-3克。喂养原则儿童喂养应遵循从稀到稠、从单一到多样、逐步过渡的原则。4-6个月龄的婴儿可添加辅食,注意食物的卫生和安全。营养性疾病营养不均衡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营养过剩则可能引发肥胖、糖尿病等疾病。
儿童保健定期体检儿童应定期进行体检,每年至少1-2次,以便及时发现生长发育问题、营养不足或疾病风险。建议6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体检一次。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儿童保健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疫苗接种,可预防多种传染病。婴儿出生后应尽早接种乙肝、卡介苗等疫苗。健康指导儿童保健包括营养、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健康指导。家长应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等,促进身心健康。
02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特点生理特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正常体温在36.5-37.5℃之间。呼吸频率快,每分钟可达40-50次。感官发育新生儿视觉模糊,能感知光亮,听力敏感。触觉和嗅觉也较为发达,出生后即可通过吮吸、吞咽等行为进行初步交流。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内可能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持续1-2周自行消退。若黄疸程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需及时就医。
新生儿窒息窒息原因新生儿窒息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因素。产前如胎儿宫内缺氧,产时如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气道受阻,产后如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新生儿窒息表现为呼吸浅表、心率减慢、肤色发紫等。严重者可出现肌肉松弛、无自主呼吸,甚至心跳停止。急救措施新生儿窒息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及时有效的急救可挽救新生儿生命,降低脑损伤风险。
新生儿黄疸黄疸类型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1-2周内消退。病理性黄疸则可能持续更久,甚至几周。黄疸原因新生儿黄疸主要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包括红细胞破坏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等因素。黄疸监测新生儿黄疸的监测主要通过测量血清胆红素水平。胆红素水平在5-7mg/dL以下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超过此水平,可能需要光疗或药物治疗。
新生儿感染感染途径新生儿感染可经产道、胎盘、羊水、出生后接触等途径传播。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均可引起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乙肝病毒等。常见疾病新生儿感染常见疾病包括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等。这些疾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预防措施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关键是保持新生儿环境卫生,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接触感染源。新生儿出生后应尽快接种乙肝、卡介苗等疫苗,提高免疫力。
03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儿童肺炎病因分类儿童肺炎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等类型。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性肺炎常见病原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临床表现儿童肺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鼻翼扇动等。重症肺炎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需及时治疗。治疗原则儿童肺炎治疗包括抗感染、支持治疗和症状缓解。抗感染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支持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补充液体等。
儿童哮喘病因与机制儿童哮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