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教案一:朗读感悟型——品读文字韵味,感受杨梅魅力
课题名称
“声情并茂读杨梅:《我爱故乡的杨梅》朗读感悟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正确认读、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故乡杨梅的内容和顺序。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难点:通过朗读,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并能将情感融入朗读中。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课本讲解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色彩鲜艳、果实饱满的杨梅图片,播放一段采摘杨梅的视频,视频中呈现杨梅树郁郁葱葱,红彤彤的杨梅挂满枝头的景象,同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诱人的杨梅,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二、课本讲解(10分钟)
课本原文:课文开篇点明“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直接抒发对故乡杨梅的喜爱。接着按杨梅树、杨梅形状、颜色、味道的顺序进行描写。描写杨梅树时,写道“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杨梅树人的动作和情感。在描写杨梅的形状时,说“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颜色上,“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味道则是“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全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生动地展现了故乡杨梅的特点。
分析:这段内容知识点丰富,在写作手法上,拟人修辞的运用让杨梅树的形象鲜活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描写顺序清晰,使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认识杨梅的各个方面。在情感表达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杨梅深深的喜爱。从语言角度,文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的词语,如“贪婪地吮吸”“甜津津”等,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通过对原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写作技巧,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朗读与理解(25分钟)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和字典自主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贪婪、吮吸、甘露、狭长、细腻、酸甜”等,通过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的笔画顺序,讲解易错点,如“腻”字右边的“贰”不要多写一撇,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精读课文,感悟情感: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然后引导学生分段落朗读,思考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在朗读描写杨梅树的段落时,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树写得这么生动的?”引导学生发现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对杨梅树的喜爱。对于描写杨梅形状、颜色、味道的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找出描写特点的关键词句,如“圆圆的”“小刺”“淡红”“深红”“黑”“又酸又甜”“甜津津”等,感受杨梅的可爱诱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描写颜色变化时,语速稍慢,语调轻柔,突出杨梅的色泽之美;描写味道时,语调可以稍欢快,表现出对杨梅美味的喜爱。
整体朗读,深化情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情感朗读,展现出杨梅的独特魅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课文的主要描写内容和写作顺序,强调朗读在理解课文情感中的重要性。通过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故乡的杨梅?”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材分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故乡杨梅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从语言学习角度,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范例,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在情感教育方面,文章中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能够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共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清晰的描写顺序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借鉴,有助于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互动交流
讨论环节:“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杨梅的喜爱?”
提问话术:“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课文,都感受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那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喜爱之情充分表达出来呢?先自己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讨论3分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分享你们的想法。”
预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