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借助计数器认识数位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23.63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7-07
总字数:约8.38千字
文档摘要

借助计数器认识数位教学设计三篇

教案一:直观操作探索数位奥秘

课题名称

“计数器上的数字密码:探索数位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说出计数器上不同数位的名称,理解每个数位所表示的计数单位;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计数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组成和数位意义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位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能正确用计数器表示数。

难点:理解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值大小不同,体会数位的位值原理。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课本讲解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精美的计数器模型,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工具——计数器,它就像一个藏着数字密码的百宝箱。通过它,我们能解开数字世界里很多有趣的秘密。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计数器,认识数位的奥秘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顺势导入课题。

二、课本讲解(10分钟)

课本原文:课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首先展示一个空白计数器,旁边配有文字“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并在计数器相应数位上标注名称。接着以数字23为例,展示在计数器上的表示方法: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表示2个十;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表示3个一。随后通过多个不同的数字,如15、30、47等,进一步巩固用计数器表示数以及数的组成。同时设置“想一想”环节,提出问题“计数器上十位上的1颗珠子和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位的意义。最后安排“计数器大挑战”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写出数的组成。

分析:课本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先直观介绍计数器数位的名称,再通过具体数字示例,让学生理解数位与数的组成关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位概念。“想一想”环节和练习题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但数位的位值原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通过大量直观操作和对比分析来突破难点。

三、知识讲解与实践(25分钟)

认识计数器数位:教师拿出计数器实物,站在讲台上缓慢转动计数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后边指边讲解:“同学们,看这个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如果有第三位,那就是百位,百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百。”接着,教师随机提问学生数位名称,如“老师指的这一位是什么数位?它上面的珠子表示什么?”让学生加深印象。

用计数器表示数: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8,提问:“同学们,谁能上来用计数器表示出18这个数?”邀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观察。操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分析:“十位上拨了1颗珠子,这表示1个十;个位上拨了8颗珠子,这表示8个一,合起来就是18。”然后教师再给出几个数字,如26、34等,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并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数的组成。

探究数位的意义:教师在计数器上十位拨1颗珠子,个位也拨1颗珠子,提问:“这两颗珠子表示的意义一样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时间3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就是10;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一,所以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就像同样是一颗珠子,站的位置不同,代表的数量就不一样,这就是数位的神奇之处。”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师再通过对比不同数位上珠子数量的变化,如“十位2颗珠子和个位2颗珠子”,让学生深入理解位值原理。

课堂练习巩固:教师出示“计数器大挑战”练习题,如“在计数器上表示出52,并写出它的组成”“一个数,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6,在计数器上画出珠子并写出这个数”等。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练习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点评,强调数位和数的组成的准确性。

四、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通过提问“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数位?它表示什么?十位上的珠子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巩固重点知识。总结时强调:“计数器是我们认识数位的好帮手,每个数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课后也能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