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招聘39人(第二批)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47.88 KB
总页数:44 页
更新时间:2025-07-09
总字数:约1.91万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2025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招聘39人(第二批)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毕业院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李某深夜下班途中,见马路边一男子醉酒倒地,神志模糊,随身所携钱包洒落一旁,顿起贪念,佯装熟人将男子扶至路旁,将皮包取走(内有5000余元现金和银行卡若干),李某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抢夺罪

C、诈骗罪

D、抢劫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具体罪名

A项正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窃取是一种通过平和方式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第三人占有的过程,如果手段中含有暴力成分,就不能定盗窃,题目中李某趁醉酒的人没有防备,取走皮包,属于盗窃。

B项错误,《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是在公然情况下的强力行为。题目中李某趁醉酒的人没有防备,取走皮包,该行为不具备“公然、强力”的特点,不构成抢夺罪。

C项错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错误,《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题干中李某未对醉酒的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不构成抢劫罪。

2.下列不属于公文的是()。

A、纪要

B、通报

C、评论

D、议案

答案:C

解析: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公文有: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15种。评论不属于公文种类。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3.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是()。

A、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的社会关系

B、法律规范调整的方法

C、法律数量的多少

D、法律的制定机关

答案:A

解析: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是辅助的、从属的标准。故正确答案为A。

4.下列选项中,符合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

A、甲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B、乙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

C、丙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D、丁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答案:C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逃逸行为必须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脱离现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以下两种情形不应认定为逃逸:(1)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已通过电话等方式报警,由于惧怕被害人亲属殴打而逃离事故现场,这种情况,不应按交通肇事后逃逸来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害人亲属对自己造成人身伤害,而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2)存在不能抗拒的原因,不能抗拒的原因消失后,又投案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例如,被告人张某在交通肇事后,立即让随行的人员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发现被害人已经死亡。此时被告人张某也负伤在身,其家人将其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其委托亲属向公安机关报案。该案就不应认为具有逃逸行为。A项错误,属于不应定位为逃逸的一种情形。B项错误,被害人的死亡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C项正确,被害人的死亡是因为丙逃逸导致死亡。D项错误,丁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正确答案为C。

5.甲、乙双方连续几年订有买卖“节能空压机”的合同。有一次签订合同时,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空压机”三字。当时正值节能空压机热销,而甲方供不应求,故甲方就以普通空压机交货。就民法的基本原则而言,甲方违反了()

A、自愿原则

B、诚实信用原则

C、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D、公序良俗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法-民法概述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讲究信用、恪守诺言。在当事人有悖于自己的诺言或有为意思表示之不当时,应依诚信原则即应予以禁止和制裁,或确认意思表示无效,或依真意解释之。

故正确答案为B。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