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普法培训课程
本课程旨在全面贯彻2025年最新国家法治教育政策,以宪法为核心,覆盖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通过生动案例和互动教学,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责任公民意识。
培训目标与意义
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教育?
提升法治素养
培养青少年法治观念,增强守法意识,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强化自我保护
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技能,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培养责任意识
建立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观念,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为未来社会参与打下基础
国家法治教育战略
价值观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将法治精神融入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体系
规范化实施
严格落实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确保法治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全面覆盖
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课堂到社会的全方位覆盖
法治基本理念
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身份、地位、财富而有所区别
自由保障
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自由,维护社会公正与权利实现
尊重法治
每个公民都应尊重他人权利,遵守法律规定,维护法治秩序
法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石,青少年从小培养法治思维,将受益终身。
宪法地位与作用
1
根本大法
2
权利保障
3
国家秩序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同时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律保障。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权利
受教育权: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言论自由:在法律框架内表达自己的观点
宗教信仰自由:选择信仰的自由
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拘禁和搜查
财产权:合法财产受到保护
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依法纳税:按规定缴纳税款
接受义务教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保守国家秘密:不泄露国家机密
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是公民基本素养的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介绍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民主决策与监督
人大代表通过投票表决重大事项,监督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
青少年参与
青少年应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征。
国家机构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国务院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了解国家机构组成有助于青少年建立国家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民法典基础知识(一)
民法典简介
中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共7编、1260条,涵盖了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合同、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民事权利分类
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等
财产权: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等
人格权: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
身份权:亲属权、监护权等
民法典基础知识(二)
人格权
包括生命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例如,未经本人同意发布照片可能侵犯肖像权;造谣诽谤他人可能侵犯名誉权。
财产权
包括所有权、继承权等。例如,青少年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如压岁钱、奖学金等;继承权使青少年能合法继承家庭财产。
合同关系
了解基本合同知识对青少年至关重要。例如,购买商品、参加培训班等都涉及合同关系,应当了解基本权利义务。
未成年人保护法
全方位保护体系
家庭保护
父母或监护人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学校保护
学校应当建立安全保卫、学生欺凌防控等制度,保障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
社会保护
社会各界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防止不良信息和有害物质影响
网络保护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网络欺凌,净化网络环境
青少年权益保障案例
校园欺凌
小明在学校被几名同学长期欺负,班主任及时介入,启动校园欺凌防治机制,对施暴者进行批评教育并通知家长,同时给予小明心理辅导。
网络隐私
小红的同学未经允许将她的照片发到网上并配以侮辱性文字。小红向学校和网站投诉,网站及时删除内容并封禁发布者账号。
维权渠道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通过拨打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向校园法治副校长求助、联系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等多种途径获得法律帮助。
刑法与青少年
刑事责任年龄
不满12周岁:不承担刑事责任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特定严重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