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
当2025年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寒假的钟声也仿佛随之敲响。不同于往年,这个寒假似乎来得更早一些,也带着一种别样的期待。窗外的世界被纯白点缀,树枝上挂满了晶莹的冰凌,空气里弥漫着清冽而干净的气息。我站在宿舍的窗前,望着这片银装素裹,心里却早已开始勾勒这个寒假的轮廓。
回想起过去的几个寒假,大多是在忙碌的期末之后,迅速切换到“躺平”模式。刷剧、打游戏、和朋友们聚会,日子过得飞快,却也常常在开学时感到一丝空虚,好像什么都没留下。今年,我暗自下定决心,要给这个寒假赋予一些实践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更是想在这段相对完整、自由的时间里,去接触一些课堂之外的东西,去体验一些不同的生活,哪怕只是微小的尝试。
“实践”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宏大,像是要去完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静下心来想想,实践也可以很简单,很贴近生活。它可以是一次深入社区的志愿服务,去了解那些平日里我们可能忽略的角落和人群;可以是一次对家乡某个传统手工艺的探访,去触摸那些正在慢慢消失的温度;也可以是一次简单的职业体验,哪怕是跟着父母去工作一天,看看他们日复一日的忙碌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坚持和付出。
我打开手机,开始搜索一些可能的实践方向。屏幕上跳出的信息五花八门:有线上参与环保项目的,有线下协助图书馆整理书籍的,还有去养老院陪伴老人的……每一个选项都像是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小窗口,让我感到兴奋,也有些许犹豫。兴奋的是,这些可能性打开了新的视野;犹豫的是,选择哪一个才能真正触动自己,让自己有所收获?
我想,这个寒假,我不仅要“休息”,更要“蓄力”。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而实践,就是这次出发的小小目的地。它不必多么远大,但一定要真实;不必多么轰轰烈烈,但一定要能留下点什么。或许是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或许是结识了一群新朋友,又或许,只是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2025年寒假
……带着一点点好奇,一点点勇气,还有满满的期待,去迎接这个不一样的寒假。
时间过得真快,一周的休整期悄然结束。当我再次坐到书桌前,看着电脑屏幕上收藏的几个实践项目信息,感觉就像站在了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手指悬在鼠标上,迟迟没有落下。每个项目都像是一个待拆的礼物,里面装着不同的体验和可能。
最终,我选择了一个结合了线上学习和线下社区服务的项目。线上部分是关于新媒体运营的短期课程,据说能学到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制作吸引人的短视频,如何运营一个小型社群。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一直对文字和影像表达有兴趣,却苦于没有系统学习过。而线下部分,则是每周去社区图书馆,协助管理员整理书籍,并策划一次小型读书分享会。图书馆,那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地方,安静,充满书香,能让人沉淀下来。
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既不是完全脱离舒适区,让自己感到无所适从;也不是完全待在原地,让假期变得乏善可陈。这种平衡,或许正是我想要的。
与此同时,每周去社区图书馆的日子也成了我期待的一部分。图书馆不大,但五脏俱全。管理员张阿姨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她告诉我,现在来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都习惯在网上阅读了。听到这话,我心里有些失落,也为图书馆的未来感到担忧。但转念一想,或许我们也可以做些什么,让图书馆重新焕发生机。
在整理书籍的过程中,我不仅熟悉了图书分类法,还发现了很多自己以前从未涉猎过的书籍。从厚重的历史典籍到轻松的漫画绘本,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等待被打开的世界。那些安静的读者,或坐或卧,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那种专注和宁静,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
我开始认真思考读书分享会的策划。选什么主题?邀请谁来分享?如何让活动更有趣?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和几位常来图书馆的大朋友、小朋友聊了聊他们的想法。最终,我们决定以“我最近读的一本好书”为主题,鼓励大家自由分享。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互动环节,让大家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最近读的书,写得最有趣的人可以获得一本新书。
活动那天,图书馆里比平时热闹了许多。有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分享了他读的《平凡的世界》,眼眶湿润地说起书中的奋斗与坚持;有位初中生分享了漫画《火影忍者》,激动地讲述着关于友情和信念的力量;还有几个小朋友,虽然说得磕磕绊绊,但也努力地表达着自己对绘本的理解。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字和阅读的魅力,它们可以跨越年龄、背景,连接起每一个人的内心。
看着大家分享完,脸上都带着满足和愉悦的笑容,我内心也充满了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更像是一次小小的文化接力。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书本,重新在人们手中流转,那些沉睡的故事,重新在人们心中唤醒。
线上课程的学习和线下的图书馆实践,就这样交织进行着。它们像两条并行的轨道,载着我在这段寒假时光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不再仅仅是那个等待假期结束、匆匆赶回学校的学生,我成了一个参与者,一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