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发愤著书”:文人境遇与创作的深度交融.docx
文件大小:48.84 K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7-11
总字数:约2.89万字
文档摘要
“发愤著书”:文人境遇与创作的深度交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学说,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他以周文王被拘而推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遭放逐赋《离骚》、左丘明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吕不韦迁蜀传《吕览》、韩非囚秦写《说难》《孤愤》等事例为依据,总结出“《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的观点。这一学说指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在遭遇困境、内心愤懑、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时创作出来的,他们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