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
王昌龄
一、嵩山修道
王昌龄的一生,是满腔热血的一生,他出生时,唐朝修道之风盛行。王昌龄小的时候,家里以种地为生(平民百姓),但他十分喜欢学习,23岁时去嵩山学道。
两三年后,他发现自己比较喜欢热血滚烫的人生,在“宁做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的感慨下,他直奔边塞。
二、边塞留名
盛世之下投笔从戎,带着报效祖国的决心,王昌龄开启了自己的边塞之路。
27岁的他,过阳关、出玉门,来到了大唐的西域边关。在边塞时,边塞的景象让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三、进士及第
过了几年,从边疆归来的王昌龄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他决定参加科举考试,在他三十岁这年,进士及第,做官了,成了一名校书郎。
不久,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升为江宁丞。
四、左迁交友
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贬谪岭南。第二年遇赦北还,游历襄阳,拜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并在离京去江宁上任途中与岑参留诗唱和。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后来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往来。
qí
wú
qí
五、妒才被杀
后来,他被人诬陷贬谪到龙标这个地方,他在龙标一干就是8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人常用王龙标来称呼他。这样的王昌龄却未得善终。他在辞官还乡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时年59岁,具体原因至今成谜。
l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古诗赏析
从军行是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苍凉壮阔的边塞风光,用壮阔的风景渲染战争气氛的紧张、肃杀。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决心破敌的豪情壮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大臣。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见长,尤以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之称,除此王昌龄的闺怨诗也是一绝,描写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遭遇。
代表作品:,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文学常识】
七绝圣手
七绝
唐朝
边塞诗
《出塞》《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