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河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docx
文件大小:168.11 K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7-15
总字数:约1.23万字
文档摘要

研究报告

1-

1-

2025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河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

一、总体战略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1)2025年,泰兴市河失镇经济发展目标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2)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更高水平发展。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强镇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强化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社会发展目标

(1)2025年,泰兴市河失镇社会发展目标将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率。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强化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化素质。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1)2025年,泰兴市河失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强化水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综合治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河失。

(2)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鼓励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形成绿色发展新风尚。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2025年,泰兴市河失镇将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2)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同时,加强产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清洁生产,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