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北列林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docx
文件大小:714.21 K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7-15
总字数:约1.09万字
文档摘要

研究报告

PAGE

1-

2025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北列林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

1.1发展战略定位

(1)针对伊春市带岭区北列林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我们的发展战略定位将紧密结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地方实际,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具体而言,我们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民生福祉为根本,构建具有带岭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着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六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定位。生态优先方面,我们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修复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方面,我们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提升绿色生活方式。

(3)产业升级方面,我们将围绕林特产业、绿色食品、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创新驱动方面,我们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改善方面,我们将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2发展目标与指标

(1)在发展目标与指标方面,我们设定了以下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我们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0%。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将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5%。

(2)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包括: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为: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电力供应充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30%;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200万户,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此外,我们将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农村饮水安全条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1.3发展原则

(1)在发展原则方面,我们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坚持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我们还将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同时,坚持共享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此外,坚持依法发展,强化法治保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政策措施。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严密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此外,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确保“十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

2.1农业结构调整

(1)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我们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下种植、养殖、采集等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林地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加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