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池塘之底盛开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摘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影片,校长崇尚高压体罚学生的教育方式与马修老师温和幽默、善良宽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实际上也反应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两大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关键词: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联结负强化人本主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正强化
近日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颇有感触。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体现着教育学知识:老师用爱感化学生,给予学生关爱与温暖,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更是体现了心理学的观点: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在两种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心理学流派教育者的教导下不同的表现体现了心理学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流派的对立。
该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二战后,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一所专门为“问题少年”再教育而设立的寄宿学校,这所学校叫做“池塘之底”,它的名字也反映了这所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压抑。这里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都属于脾气暴躁,无恶不作的“坏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希望与未来的。在这所学校里,校长采取的是强制严厉的教育方式,不容许学生有任何的反抗,否则就惩罚,强调行动—反应,属于典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者。在校长的高压管理下,每一个老师也都采取行动—反应的方式处理学生,体罚在这里是生活常态,在这种高压下,学生们不仅没有听话,反而是想出一切办法去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但这一切在新学监马修老师的到来后发生了改变,马修老师用音乐与爱唤起了学生和老师心底的善良,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氛围发生了变化,学生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老师们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开始为学生着想,他的行为给学生们带来了希望与未来。虽然最后他被辞退,但他在学生心中燃起的希望与爱的火焰,将会一直影响着学生,永不熄灭。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校长崇尚高压体罚学生的教育方式与马修老师温和幽默、善良宽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实际上也反应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两大心理学流派的对立。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强化与惩罚的结果,在影片中,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就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他强调惩罚的重要性,不断地惩罚便是他的强化手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校长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不断地对他们强调“行动——反应”,也要求其他老师做到“行动——反应”。在这种环境下,整个学校都充斥着压抑的气氛,学生犯错面临的就是严厉的惩罚,老师也要整日保持严肃的态度,让学生产生惧怕的心理,老师自然难以对学生产生关爱,学生也无法对老师保持尊重,师生间有的只是严厉的批评与惩罚,这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虽然刺激-反应的联结对于要求学生如何做,怎么做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去做,只是流于表面的服从与遵守,在影片体现出来的就是,学生表面上按照要求去做,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学生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地做一些违反规则的事。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在这一影片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但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也并不是完全不对的,只是要正确的应用才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校长对行为主义的应用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注视学生所犯的错误,对他们不好的行为加以批评惩罚,而忽视对他们好的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更不要提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其扬长避短。在影片中,校长没有经过调查,就一口断定是蒙东偷了他的十万法郎,在各种审问逼迫都无法让蒙东承认时,更是直接叫警察把蒙东带走了,即使后来马修老师证明了钱不是蒙东偷的,校长也没有因此放过蒙东,而是认为蒙东此时没偷,早晚也会偷,坚持让警察把他抓走。正是校长这种不考虑学生内心的情感,只把学生当作物品,看不到学生的变化,看不到学生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仍是用原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只凭主观判断就断定学生是不好的,是没有希望与未来的,甚至不给学生辩解的机会,就采取简单粗暴的强压方式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校长对蒙东的做法可能毁了蒙东的一生,扼杀了他的发展可能性,也导致了最后蒙东为报复校长烧毁学校事情的发生。
与之相比,温和善良的马修老师便是典型的人本主义教育者。他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人本主义典型的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在马修老师的教学中体现的很充分。在影片中,马修在得知是科宾偷了校长的十万元法郎时,并没有马上惩罚科宾,而是关心的询问其原因,这给予了科宾安全感。在得到答案是:想要一只热气球的简单愿望时,马修没有立刻向校长告发,而是选择替他保密,并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