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研究
摘要:在当前“大思政课”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了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文章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探索研究了如何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工程伦理教育等思政教育资源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机械制图”作为高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承担着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任务。文章首先对课程思政内涵及“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阐释了当前课程思政理念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明确了“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和内容,通过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思政融合点,使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连接。最后结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混合评价方式等四方面课程思政建议来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思政挖掘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课程思政更好地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融入价值观培育中,厚植爱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1]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校、教师、课程要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因此积极探索“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课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机械制图”课程现状分析
“机械制图”是一门集工程图学理论与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等与一体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主要适用于机械类及相关专业,与学生后续学习的众多专业课程关联性较强,主要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图形表达、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但作为自然科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内容较抽象,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存在部分学生对此课程不感兴趣、情绪化、畏难主义等情况。[4]此外,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学生大多为零五后,个性张扬,三观处于未成熟阶段,是学生培养塑造的大好时机。
因此有必要通过整合机械制图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挖掘课程及课程相关资源中包含的思政教育资源。[5]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敢闯敢干、坚韧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互助、感恩报国的使命担当,弘扬钻研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科学伦理与工程伦理教育,通过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与价值6iknGY3jIvQ5BQGGR4gemX1lwTsXxc0Kb2bh7YI4nG8=观,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平行共进。
2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好。但课程思政理念实行中也存在些许问题亟须变革,如存在生搬硬套、常年不换思政点等问题,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严重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而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给学生,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多,范围广,依据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科学精神相结合,主要从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1]
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发掘课程中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点,使思政元素与课堂知识实现无缝衔接。以“机械制图”课程思政为例,思政结合点及案例具体如表1所示。
3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建议
为有效推动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机械制图课程相互融合,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本文从教师成长、教学方法、成绩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3.1教师成长—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推动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将课程思政提升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高度,不断提高自身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其次,要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教研室集体备课研讨、同行日常听课、各类教师培训等教研活动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