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论《琵琶行(并序)》的复调性.docx
文件大小:20.2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7-24
总字数:约3.91千字
文档摘要
论《琵琶行(并序)》的复调性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借鉴音乐领域的“复调”,创造性地提出复调理论,其中对话性占据该理论的核心位置。对话是对话性的基础,但并非对话性。对话性是对话向独白、向非对话形式渗透的现象,“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互相作用的特殊形式”[1]使非对白的形式具有对话的“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2],是叙事艺术的生命所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中,诗人巧妙借助回忆性叙事中“二我差”矛盾和内聚焦视角的特殊性,使叙事语言和叙述视角皆具对话关系,构成诗歌复调叙事,加深了诗歌的主题意蕴。
一、《琵琶行(并序)》复调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