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诗歌中的时间与空间考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8.96 K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7-31
总字数:约4.81千字
文档摘要

诗歌中的时间与空间考试题及答案

1.下列哪首诗中提到的时间是早晨()

A.《静夜思》

B.《登鹳雀楼》

C.《春晓》

D.《望庐山瀑布》

答案:C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的是()

A.时间的遥远

B.空间的广阔

C.情感的疏离

D.距离的无奈

答案:B

3.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强调了时间的()

A.珍贵性

B.漫长性

C.易逝性

D.不可捉摸性

答案:C

4.下列哪项描述的是空间的狭小()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C

5.杜甫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城春”体现的时间是()

A.春天

B.秋天

C.冬天

D.夏天

答案:A

6.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突出了空间的()

A.高度

B.广度

C.深度

D.长度

答案:A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时间的()

A.循环往复

B.一去不返

C.静止不动

D.难以把握

答案:A

8.下列哪句诗描绘了广阔的空间场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B

9.“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是关于时间的()

A.珍惜劝诫

B.浪费警示

C.随意态度

D.无关紧要之感

答案:A

10.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了空间的()

A.多面性

B.单一性

C.不变性

D.无序性

答案:A

1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述的时间是()

A.傍晚

B.深夜

C.黎明

D.中午

答案:A

12.下列哪首诗中空间的转换较为明显()

A.《回乡偶书》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送元二使安西》

D.《凉州词》

答案:B

1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体现了时间的()

A.美好与短暂

B.漫长与无聊

C.平淡与无奇

D.永恒与不变

答案:A

14.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突出了时间的()

A.短暂

B.漫长

C.悠闲

D.混乱

答案:A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空间景象是()

A.春天的树林

B.冬天的雪景

C.秋天的果园

D.夏天的草原

答案:B

16.下列哪句诗体现了时间的流逝感()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绿树阴中系小船”

答案:B

1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空间上的“异乡”强化了()

A.孤独感

B.归属感

C.喜悦感

D.忙碌感

答案:A

18.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展现了()

A.时间的悠久和空间的广阔

B.时间的短暂和空间的狭小

C.时间的静止和空间的固定

D.时间的混乱和空间的无序

答案:A

19.“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体现了空间和时间变化带来的()

A.陌生感

B.亲切感

C.熟悉感

D.喜悦感

答案:A

20.下列哪首诗中的时间与其他三首不同()

A.《春夜喜雨》

B.《夏日绝句》

C.《秋词》

D.《冬夜读书示子聿》

答案:A

1.下列诗词中体现时间变化的有()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行路难·其一》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AB

2.描绘空间广阔的诗句有()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答案:ABC

3.下列诗词中涉及时间与空间关系的有()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答案:ABCD

4.体现时间宝贵的诗句有()

A.“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答案:ABCD

5.下列诗句中空间描写细腻的有()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