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课程改革探索.docx
文件大小:42.8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7-31
总字数:约5.87千字
文档摘要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的适应性,避免“两张皮”问题,常州刘高职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理念统领下职教课程改革,本文以以常州刘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为例,分析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探索路径以及成果。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的适应性,避免“两张皮”问题,常州刘高职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理念统领下职教课程改革实践。下面以我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例,谈谈我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统领职教课程改革探索的做法和经验。

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案例

我校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汽车经销商集团共同突破原有校企合作模式的束缚,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深入合作、共赢发展、长效稳定的现代学徒制(其鲜明的特征是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和学生双重身份:学校的学生、企业的学徒)合作模式,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课改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围绕课程建设改革该专业的做法有如下五个方面:

1.1寻求各方合作需求点

学校(刘高职)的合作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需要引入企业汽车技术训练标准,需要企业师傅深入指导,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实训基地,需要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需要企业文化融入学校。经销商集团(宝尊集团4S店)的合作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员工素质及能力提升的需求,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储备机制,学校帮助其员工进行岗前培训,降低人才培养成本。主机厂(上海通用)合作需求:提升企业文化影响力。提升经销商企业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企业培训认证网络,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1.2共同探索人才培养弹性学习制度

校企共同探索与实践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兼顾在校学习和在宝尊集团汽车4S店工作,采用以汽车4S店工作岗位培养为主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学生被选拔入“宝尊通用学徒班”开始,保证其每学期有50%以上的课时在宝尊集团完成。发挥学校、上汽通用及宝尊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

1.3校企共建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配置学校课程和上汽通用汽车入门级及铜级课程,重構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兼顾学生获取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形成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课程教学内容。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为:从学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上汽通用汽车专业知识体系中找出有共性的可供融合的课程,融合后的课程以宝尊集团汽车修理工岗位的核心能力和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

1.4校企共同实施课程

学生在校的第三年参加江苏宝尊集团的选拔,合格后进入“宝尊通用学徒班”,也就从此在企业获得了学徒岗位。学徒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每学期学徒制课程的学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具体完成形式采用课程置换的形式,即利用学徒制课程置换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应课程。学校原有的校企合作是以学校培养为主,虽然有企业的指导教学,比传统学校教学更贴合企业的实际,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实际企业职业能力训练的情况,另外,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又有流于形式的弊端。

1.5制定创新评价体系

校企三方将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与上汽通用汽车经销商员工岗位晋升等级考核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探索课程考核与岗位资格考核贯通,工作业绩考核、导师评价与学习成绩的互认和衔接,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学校、校企、行业或顾客三方评价机制。

2常州刘高职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探索路径以及成果

“十四五”期间,常州市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任务,重点布局10大产业。我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紧密对接常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秉承“立足二产、联动三产”的专业(群)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2.1根据区域行业产业分布,科学设置五大专业群(链)

其中:交通工程系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目标,重点开发新能源汽车(申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以及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形成“汽车技术”专业链。

2.2专业群建设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