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车辆运用与管理创新课程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0.7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7-31
总字数:约3.98千字
文档摘要

车辆运用与管理创新课程教学设计

张亚彤庄杭杭杨天佑丁市委张航白锦原

摘要:基于现场车辆运用与管理所运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对接岗课赛证,以活页教材为载体,依托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施一课多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教学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为主线。不断开展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建了创新课程内容体系。以“自信乐观、团结协作、求实创新”为思政要素,润物无声地渗透于课程教学之中。课后强化岗位拓展,培养学生专长,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车辆运用与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程内容

《车辆运用与管理》是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车辆列检所、站修所作业范围、作业过程、劳动组织、车辆段、车轮厂、车辆厂生产管理及车辆检修有关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定额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铁道车辆运用维修部门的业务组织与管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掌握客货车日常维修的部门、任务、业务范围、工作组织及主要设施;掌握车辆运用管理有关基础知识及主要技术指标;掌握安全生产相关知识;熟悉车辆检修的生产组织、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技术教育及成本费用管理等知识,为从事铁道车辆的日常维修和运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并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

本次课堂教学选取《车辆运用与管理》中典型工作任務四旅客列车快速修作业和运行途中车辆故障的应急处理为教学内容,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乐学课堂。教师组织,破重解难;学生钻研,实作演练;练赛赏评,有序实施。建设思路如下:

1.1落位思政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立足课程内容,将安全教育、新时代铁路工匠精神、西铁院红色精工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创建课程思政、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双核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1.2打造多元课堂策略

以培养具有“新时代铁路工匠精神”、掌握车辆运用检修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兼具“职业性”和“人文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打造多元课堂策略的要求与标准。

1.3校企联动,多方位培养学生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学校根据企业需求构筑真实工作环境,整合教学内容,将铁路企业工作引进学校,企业专家同时以兼职教师身份引进,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2背景与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也再次强调各地各部门和职教战线要坚持立德材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任课教师调研、平台学习行为分析后,总结问题如下:

(1)传统的《车辆运用与管理》以知识灌输式为主,教学只关注知识的讲解,以学生掌握运用检修知识为授课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模式,使学生养成惯性思维,抑制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教育和发散性思维教育。

(2)在传统教学模式里,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实践通过实训周来集中完成,使得理论知识、实践有些分割,“学中做、做中学”停留在表面,因此急需探索一套适合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升华理论,并领悟职业素养内涵的学习模式。

(3)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在课程成绩评定上,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成绩为主,不注重过程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片面性,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忽视学生个性专长的发展,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以及治学的态度。

3课堂教学设计

3.1落位思政课堂,润物于无声处

课程思政立足《车辆运用与检修》内容,将安全教育、新时代铁路工匠精神、西铁院红色精工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倡导心理疏导、职业精神、健康技能;拓展案例培训、规章培训、技能培训,实现学生综合素养与知识技能同步增长,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产教融合

教学团队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创建课程思政、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四位一体”课程教学体系,“双核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学目标,打造多元课堂策略。

双核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动车组检修专业指导委员会,西安动车段,西安客车车辆段和西安东车辆段合作。根据专业核心技术、典型岗位及核心技能等要求,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学徒、教师—企业师傅的互动,推动企业真实项目和课程学习项目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以兼职教师身份引进企业专家,推行面向企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