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谷建国杨俊彦游世辉
摘要:“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任课教师落实育才和育人任务的重要手段。文章首先阐述“液压与气压传动”当前教学现状及课程思政融入的意义,然后基于课程特点来确定融入思政理念的课程目标,其次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无缝衔接,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课程思政开展了实践反思。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思政元素教学设计实践反思
1教学现状及思政融入的意义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深、知识面广和应用性强等特征[1],系统介绍了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各类液压元件的结构特性、工作原理与选型计算;液压基本回路的组成和工作特性;液压系统的设计与计算等内容。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学习前,学生需完成对“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学习,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学习效果。然而,大多数同学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这就导致他们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学习中带有畏难和逃避情绪,削弱了學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新工科课程建设背景,许多教师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引入新硬件设施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4]。但随着课程的持续深入,大部分同学会逐渐丧失兴趣而进入迷茫消极的学习状态。
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主要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对社会需求、职业操守与专业知识之间关联性的了解较为匮乏[5]。高校课程门类众多,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大量专业知识。而传统教学中学生不了解专业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搞不懂因何而学并受网络消极舆论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带有迷茫与抵触情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因此,仅依赖于新硬件设施、教学方法应用的课程改革,忽略思想培养的潜在作用,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使命感。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以使学生能够扭转颓废的学习态度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实现育人工作与育才工作的同向同行。
2融入思政理念的课程目标
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中,较少考虑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不清楚如何为我国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以及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学中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目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以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目标需要注重社会需求、职业操守与专业知识之间关联性,因此可将课程目标归纳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思想层面三项内容,融入思政理念的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在知识层面,学生需要掌握流体力学基础知识,熟悉常用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及选型计算,独立完成中、低难度液压系统的设计。在技能层面,学生需具备实践能力,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且具备创新性思维。在思想层面,学生需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未来相结合,具备工匠精神、产业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制定知识、技能与思想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既可以强化课程建设水平及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还可以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的始终。
3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新目标,需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在教学中,除了原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之外,还需要新增加课程思政育人内容。为切实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政元素以嵌入、补充的形式融入到“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以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3.1课堂理论教学
传统“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把学生当作教学中心且仅注重于单纯专业知识的讲解,教学效果较差。尤其是在复杂抽象内容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对学习产生畏难、颓废情绪,极大程度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知识理解程度。因此,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首先,基于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重新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归纳,以液压系统设计案例为主线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然后,深入挖掘“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思政元素,基于工程实践案例的形式确定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最后,将思政元素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部分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引入液压技术领域案例来讲解课程知识点,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激发学生产业报国的爱国精神。深入分析案例的社会背景及解决的技术难题,培育学生奋发图强立壮志,家国情怀勇担当的工匠精神。思政元素要具备实践性和良好社会价值导向,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消除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畏难、颓废情绪。与工程实践密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