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汽车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策略
摘要:职业教育汽车专业新形态教材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教材改革不深、开发主体意愿不强、开发标准不完善、内容不能满足汽车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等问题。“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空间,将岗位能力、课程内容、竞赛项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元素进行衔接、嵌入和整合。要基于岗位能力确定教材组织逻辑、基于技能培养设计教材内容结构、基于现实需要判断教材适用情况、基于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等进行“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
关键词:“岗课赛证”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策略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教育部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将“岗课赛证”与教材建设相融合。“岗课赛证”四个要素中,“课”是“岗”“赛”“证”相互连接的关键,而教材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分析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的现实困境,阐释“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及开发原则,并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理想汽车校企合作项目《理想汽車售后服务流程》教材为例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的现实困境
1.1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尚未触及改革深处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提出是对教材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材内容与产业发展不适应、教材呈现形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通过调研当前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情况发现,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改革尚未达到理想效果,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合不够。当前,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仍然存在重知识、技能,轻视教材中的思政育人,没有有效将道德、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元素之中,教材的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凸显,不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1]。二是教材内容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教材开发与产业对接不紧密,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没有完全体现,同样也会导致教材难以做到及时更新或者二次出版,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三是教材呈现形式未充分体现以师生为中心。职业教育教材的面向对象是职业院校师生,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师生需求。但是,现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项目任务设计与岗位实际有脱节现象,导致师生使用后的效果不佳;同时,现有新形态教材虽然应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但是其资源、内容的呈现形式仍然较为单一,并且虚拟仿真、智慧教学等方面的应用较少,智能化功能较为低下,难以满足师生在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学习需求[2]。
1.2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主体意愿不强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主体为学校一线教师、行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等,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主体的教材开发意愿不强。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技能竞赛、课程建设等工作任务,而新形态教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调研、企业对接、团队组建、内容设计等均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教师难以平衡;同时,职业院校在分配制度、职称评定等方面较少向教材建设倾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材开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行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教材开发的深度有待加深。产业、行业和企业元素是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必然需要得到行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的支持与深度参与[3]。但是,由于政府部门、行业机构、校企双方等在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教材开发方面的经费、时间等政策和激励制度不够健全,企业方、专家、技术骨干等深度参与教材开发仍然不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1.3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标准仍需完善
职教专家和学者对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在开发建设标准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虽然很多教材都标注为“新形态教材”,但是各自标准不一,其在内容、逻辑、设计等方面与真正意义的新形态教材差距较大[4]。职业院校教师对于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习惯与模式,缺乏对于新理念、新方法等的研究与实践,在真正进行新形态教材开发与设计上存在知识、技术等方面困难和挑战;同时,教材出版单位对于新形态教材的研究深度不够,导致出版单位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等与新形态教材开发存在不相符的现象。
2“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与开发原则
2.1“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界定
职业教育教材由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