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在“双高”建设过程中,教育和教学的变革对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至关重要,而加强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则是其中的关键工作。《汽车构造》作为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中要深度探索思政教育内涵,建立符合课程特点的思政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为国家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优秀综合素养及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汽车人才。
关键词:“双高”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汽车构造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是将思政要素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课程改革持续推动过程中,高校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深度探索思政教育内涵,将思政教育整合到课程教学之中,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持学科价值的基础上,研究其学理、价值、伦理等,将学科特点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使得每一个理工科课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1]。
1《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的构建并非是新增一门课程或者新增一項活动,也不是将课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而是要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整合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元素,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每个环节中,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2]。
汽车专业作为新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赤诚家国情怀、高尚职业道德、优秀综合素养及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从而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根本目标。《汽车构造》作为汽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紧密对接汽车产业前沿,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更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爱国信念。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始终坚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注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志向和剖析汽车复杂结构的能力,同时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将爱国主义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始末,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操作流程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激励学生树立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2《汽车构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
各高校要明确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追求卓越、严谨求实、吃苦耐劳及工匠精神等基本品质[3]。《汽车构造》课程坚持以思政育人为主导,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教学成果为导向,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将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相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过程中,依据课程内容适时融入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历史往事、名人事迹、法律法规、发展成就等德育元素,将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要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2.1因材施教,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是教学设计实施的重要一环,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认知状态,结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才能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实现因材施教、成果导向、思政育人的根本目标。
2.2理实一体,有效开展教学实施
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网络课堂、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和优质的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课前预习、知识拓展、在线测试、师生互动等多项学习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课堂系统讲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复杂的汽车结构,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翻转课堂以真实工作案例为引导,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配、完成任务实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攀登精神和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
2.3多元评价,全面实现教学考核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方案,考核内容涵盖知识理解、技能评价、职业素养三方面。对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核,主要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团队精神、个人表现、实操过程是否规范等元素,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对于素质评价,要将思政要素纳入考核中,将课程平台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爱国主义、团队精神、个人修养、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工匠精神、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3《汽车构造》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