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优化
陈阳邵文生侯锁军徐文博叶华垒刘健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内在要求。随着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入挖掘车辆工程专业中的思政元素,找准《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是本门课程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对《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难点分析,进而对《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与优化。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高质量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落实“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应全面树立起“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1],高校应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育工作中。本文通过探析《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调发展。
2课程思政融入到《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智能汽车设计创新》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创新必修课。该门课程主要以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为设计对象,进行智能化、轻量化以及各总成的优化创新设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巩固学生在前期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方程式赛车的设计和改进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课程的重要性在车辆工程专业中不言而喻[2]。
然而,当前《智能汽车设计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专业知识量较大,还要融入创新理念,因此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以及创新思维的教学中,缺乏对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观点的融入。这就导致了学生虽然学习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思想觉悟有待提升,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难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人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曾嘱咐,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不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在学习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并为后续职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的问题、难点及改进
3.1《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专业壁垒高课程思政较难发掘
由于《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专业性较强,知识较为枯燥,相比较于人文社科类专业较难融入课程思政,如果强行融入,则会导致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关联性较差,会给学生带来较强的突兀感,造成课堂上课程思政生搬硬套的局面。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思政知识的积累与融合创新,因地制宜,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为了思政而思政,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课程思政会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反感,让学生认为耽误了教学时间,反而事倍功半。而作为教师,在《智能汽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守住的底线就是不能出现不科学、不严谨、不规范的教学内容,因此如何在专业知识中挖掘出恰当的课程思政内容,并合理的融入到教学环节当中是教学方案设计的重中之重。
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要时刻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的挖掘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注重教育路径设计,强化思政元素与日常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
3.2教师团队缺乏相应的思政知识储备
由于当前《智能汽車设计创新》课程教师团队均为工科背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