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的安全管理与控制浅述.docx
文件大小:42.6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7-31
总字数:约5.17千字
文档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的安全管理与控制浅述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客流量的快速增长,车站客运组织面临着更大的安全管理与控制压力。本文基于系统安全的理念,分析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安全的主要因素,从安全制度、应急管理、设施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安全管理与控制的对策,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有序、高效运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安全管理安全控制

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准点率高、污染小等优势,在改善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城市轨道交通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车站客运组织环节,既要保证大客流高效疏运,又要确保乘客和设施设备的安全。轨道交通具有相对封闭性,一旦发生火灾、客流拥堵等突发事件,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国内外轨道交通也曾多次发生安全事故。2022年10月31日,首尔市地铁三号线新村站发生重大踩踏事故,造成158人死亡;2019年12月1日,广州地铁塌陷事故致3人遇难。这些事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管理。本文将聚焦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的安全管理与控制,系统分析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旨在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贡献绵薄之力。

1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面临的安全风险

1.1大客流涌入带来的安全隐患

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这一方面得益于轨道交通强大的运载能力,另一方面也与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居民出行需求旺盛密切相关。在每天的早晚高峰时段,大量乘客涌入轨道交通车站,对车站站厅、站台等空间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客流组织不当,未能及时疏导分流,就容易导致局部区域出现严重拥堵,引发踩踏、挤压等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踩踏事故,在密集的人流中,乘客自身难以控制局面,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因此,高峰时段的客流控制与疏导是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安全风险点。

1.2复杂的站内空间布局影响疏散逃生

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往往规模宏大,功能区域划分复杂,付费区与非付费区之间界限分明,不同区域往往还设置有物理隔离设施。这种布局虽然有利于实现不同客流的分流引导,提高车站运营管理效率,但也给紧急疏散逃生带来不利影响。一旦车站内部发生火灾、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大量乘客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撤离,复杂的空间结构很可能阻碍疏散逃生。狭长的通道可能因为拥堵而无法顺利通行,电梯、扶梯等垂直设施可能无法使用,给逃生增加难度。同时现代车站的封闭性较强,逃生路径选择有限,也加大了应急疏散的组织难度。

1.3恶劣天气可能引发客流激增

当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出现时,地面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交通方式通常会受到较大影响,正常通行能力下降。此时,不少出行者会转而选择受天气影响较小的轨道交通,导致客流量急剧增加。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客流控制和疏导措施,车站将面临诸多安全隐患:站厅内大量湿滑的雨伞可能导致乘客滑倒;站台候车空间不足可能引发拥挤、推搡;高峰时段列车满员率过高乘客无法顺利上车,进一步加剧站台拥堵。因此雨雪天气可能短时间内引发客流激增,客运组织必须及时响应、科学应对。

1.4设施设备故障带来的潜在危险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部设施设备众多,包括自动售检票机、安检设备、自动扶梯、站台屏蔽门等,它们是保证客运组织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础,对于维护乘客安全、提高通行效率至关重要。然而,如果设施设备出现故障,轻则影响车站运营秩序,重则可能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检票闸机故障可能导致大量乘客滞留,造成通道拥堵;安检机故障可能使危险物品失检,埋下安全隐患;扶梯故障可能致使乘客摔倒受伤;屏蔽门故障可能造成乘客高空坠落。任何一起设施设备事故,都可能给乘客安全和车站运营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日常维护和故障应急。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安全工作要求,同时立足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系统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一是要明确车站各个工作岗位的安全职责,将安全责任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员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体系。二是要规范客运组织操作流程,从进站安检、售检票、客流引导、列车上下、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制定统一、规范、细致的工作标准和操作程序,杜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三是要制定详尽的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日常安全检查的对象、内容、频次、方法、考核标准等,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四是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