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电机与拖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准确匹配行业需求与学生特征,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等育人目标。《电机与拖动》是中职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随着制造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制造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扮演着日益重要角色,智能制造在不同场景和不同领域发挥着突出作用,《电机与拖动》课程推动多学科交叉,为学生机械动力、电磁学、电学等领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引领智能制造的稳步推进。中职院校《电机与拖动》课程需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将全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改革。此次研究从中职院校《电机与拖动》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入手分析,进而提出教学改革策略,期待为《电机与拖动》课程改革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职院校《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改革
《电机与拖动》课程是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它能够帮助中职院校学生深入了解电机运作基本原理和电机控制最新技术,将这些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电机与拖动》课程本身具有很大的难度,虽然中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基础及发展需求进行了优化设计,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依然在学习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课程教师迫切需要顺应企业人才需求,关注中职学生成长特征,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与信心,解决《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汲取知识技能,逐渐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为智能制造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2中职院校《电机与拖动》课程现状
2.1中职学生现状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充分考虑到不同特点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的人才需求,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初中毕业的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专业技术技能。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偏低,家长与学生均对职业技术工作缺少正确认识,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进入中职院校是因为录取分数较低,他们在无法通过中考进入高中的前提下被迫选择中职院校。这就导致中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电机与拖动》课程以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为基础,很多学生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和理解,这就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学生们缺少深入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兴趣。传统的《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讲解分析,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应用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逐渐产生了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的想法。
2.2《电机与拖动》课程特征
中职院校《电机与拖动》课程综合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其中涉及大量生产实际与生活现实的内容,学生需要有效理解相关知识并且完成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更好地满足了中职人才培养需要,为电气工程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完成课程内容基础知识学习后需要参与到具体实践实习活动之中,深入了解电机与拖动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为后续知识的理解学习和职业素养发展提供保障。《电机与拖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电气运行原理、主要结构构成、设备设计使用,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原理、安装、调试和检修,此外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还能够深入了解常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电气设备,例如机床设备的电机与电路,进而在机床检修和维护过程中目标明确地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准确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动向以及该领域的知识技能更新变化,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提高学生职业竞争能力,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实习之中。《电机与拖动》课程在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们只有掌握了课程知识并且顺利应用于实践才能够让后续学习与实习变得更加轻松。但因为《电机与拖动》课程同时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且理论知识相对晦涩深奥,教师在讲解分析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学生的学习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3《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3.1实际操作机会较少
现代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实践能力。《电机与拖动》课程涉及的很多知识也在不断发展革新,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而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但很多院校在《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教师未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向学生们展示《电机与拖动》知识的具体应用与操作情况,也未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和问题解决条件,这导致学生们仅仅能够通过课程了解到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