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基孔肯雅热要点.pptx
文件大小:7.21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8-02
总字数:约3.81千字
文档摘要

基孔肯雅热

(ChikungunyaFever);

·2025年7月,广东省佛山市报告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疫情。

·2025年7月30日,广东省累计报告5158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佛山占93%(超4800例),

广州、阳江、湛江等地零星分布。;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来源于非洲Kimakonde语,意为“扭曲”或“弯曲”。

·这个名称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患者的典型症状——剧烈的关节疼痛,使得患者常常无法正常行走,只能弯腰或蜷缩着身体。;

概述

·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发现并确认基孔肯雅病毒,疾病流行地区不同村庄的感染率平均为40%~50%;

·该病毒在非洲东部发现后,在乌干达又出现人感染病例;

·1964年,在津巴布韦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抗体;

·泰国曼谷是非洲以外首次确认基孔肯雅病毒的地区,于1958年分离,暴发与埃及伊蚊传播有关;

·1961—1963年,柬埔寨和印度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同样与埃及伊蚊传播有关。

·截至2024年12月,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覆盖所有6个WHO区域;

·高风险区域:美洲(48国)、非洲(33国)、东南亚(10国)、西太平洋(20国);

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forest(SF)抗原复合群

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分3组

●第1组:全部西非的分离株

●第2组:亚洲分离株

●第3组: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

醛敏感。

11.8kb;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者: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人患该病时,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是CHIKV的重要传染源。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可自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

流行病学-传播媒介;

流行病学-传播媒介;

地区分布

·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世卫组织所有区域的119个国家中已发现本土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2024年,全球报告了46万多例基孔肯雅疑似病例。

·大多数病例报告来自美洲区域。

人群分布

·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

·在非洲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

季节分布

·温带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热带地区全年均可流行;

流行病学-中国流行情况;

病毒直接侵犯

·叮咬2天后即可发病。发病后第1~2天是高病毒血症期,第3~4天病毒载量下降,

通常第5天消失。病毒通过网格蛋白

(calthrin)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和凋亡。

·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骨骼肌:主要感染成纤维细胞。在感染CHIKV的新生小鼠中可见严重的坏死性肌炎,表现为严重的肌纤维坏死、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关节:关节囊成纤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

·皮肤:深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

·中枢神经系统:脉络丛上皮细胞严重的空泡变性,脉络丛上皮细胞、室管壁膜细胞和小脑膜细胞有大量的病毒。

·肝脏:肝窦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Kupffer细胞可见病毒抗原及出芽。

·脾脏:在红髓中观察到病毒抗原。;

·发热:寒战、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部分患者约3天后再次出现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可有结膜充血、畏光。

·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可有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关节疼痛:游走性关节肿胀疼痛,可伴肌痛。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主要累及小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关节积液少见。X线检查正常。

·其他: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

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

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

·一般情况下,发病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