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那么,腰椎压缩性骨折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下面,就让我们全面了解这一疾病。
腰椎压缩性骨折,指的是腰椎椎体因外力或病理因素出现高度塌陷(通常前缘压缩超过20%),常见于第1、2腰椎(L1-L2),多呈现楔形变。
一、相关知识
1.主要病因
●创伤性:由高处坠落、车祸、重物砸伤等暴力损伤引发。
●病理性:以骨质疏松最为常见,还包括骨肿瘤(如转移癌、骨髓瘤)、感染(如结核)等。
2.典型症状
●疼痛:腰部剧烈疼痛,在翻身、坐起时疼痛加剧,疼痛可能放射至腹部或下肢。
●活动受限:患者无法站立或行走。
●畸形:严重骨折时,可见后凸畸形(即驼背)。
●神经损伤(较少见):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障碍等症状,这提示骨折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二、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压缩(椎体高度丢失<30%)且无神经损伤的患者。
2.微创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球囊后凸成形术(PKP),适用于疼痛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3.开放手术:当骨折压迫神经、椎体高度丢失>50%或伴有韧带损伤时,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
下面,我们重点学习椎体成形术(PVP)的相关知识。
三、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
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用于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于骨质疏松、肿瘤转移等情况)。该手术通过向塌陷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以达到稳定骨折、缓解疼痛并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
1.适应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因椎体血管瘤、骨髓瘤或转移性肿瘤导致病理性骨折的患者。
●疼痛严重,且影像学检查确认骨折与症状相关的患者。
2.禁忌症
●存在感染(如椎间盘炎、败血症)的患者。
●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骨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需要减压的患者。
●对骨水泥成分过敏的患者。
3.优势
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可在局麻下操作,患者恢复快;能即刻稳定椎体,缓解疼痛,还可进行射频调控。
4.手术过程
(1)术前准备
●影像学评估:通过X线、MRI或CT确定骨折节段及范围。
●体位:患者采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以减轻椎体压力。
●麻醉方式:采用局部麻醉。
(2)穿刺定位
在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定位目标椎体。
(3)骨水泥注入
●调配骨水泥:将PMMA与显影剂(如钡剂)混合,以增强在X线下的可视性。
●缓慢注射:当骨水泥呈“牙膏状”黏稠度时,通过穿刺针注入椎体。
●实时监测:在透视下观察骨水泥的弥散情况,避免其渗漏(如进入椎管、血管或椎间盘)。
(4)结束手术
患者平卧观察1-2小时,期间监测生命体征。待骨水泥硬化(约5-10分钟)后,拔出穿刺针。手术切口仅需用无菌敷料覆盖,无需缝合。
5.并发症
●骨水泥渗漏(最常见,但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神经根或脊髓压迫(出现这种情况需紧急进行手术减压)。
●肺栓塞(骨水泥进入椎旁静脉可能引发)。
●感染或出血(较为罕见)。
四、护理要点
(一)急性期护理(骨折后1-4周)
1.绝对卧床:患者需在硬板床平卧,腰下垫软枕以保持腰椎生理曲度。要进行轴向翻身(肩、腰、臀同步转动),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
2.疼痛管理: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注意避免长期依赖。在急性期48小时内可进行局部冷敷,后期为缓解肌肉痉挛可采用热敷。
3.预防便秘:患者要多饮水,可进行腹部按摩,必要时口服乳果糖或聚乙二醇。
4.预防肺部感染:每日进行深呼吸训练、叩背排痰。
5.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可进行踝泵运动,也可穿弹力袜等。
(二)微创术后护理(PVP/PKP)
1.术后6小时:患者需平卧以压迫穿刺点止血,同时监测下肢感觉和活动情况,排除骨水泥渗漏压迫神经的可能。
2.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可佩戴腰围下床,遵循“三步起立法”,即先在床上坐起,再到床边让双腿下垂,最后借助助行器站立。
3.伤口护理:保持穿刺点干燥,3天后可揭除敷料。
(三)康复期护理(4-12周)
1.腰围保护:选择医用硬质腰托,下床时全程佩戴,卧床时取下,以避免肌肉萎缩。佩戴时间不超过3个月,且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2.功能锻炼循序渐进
●卧床期:可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预防肌肉萎缩)、臀桥(增强腰背肌)等锻炼。
●离床早期:可进行靠墙站立(每次5分钟,之后逐渐延长时间)、短距离行走(借助助行器)等。
●稳定期:可采用五点支撑法(增强核心肌群)、游泳(最佳的低冲击运动)等方式锻炼。
●绝对禁忌:术后6周内禁止提重物(>2kg)、久坐超过30分钟。
●关键原则:椎体成形术的护理核心是“三防”——早期防渗漏、长期防再折、持续防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