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现场试验检测技术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分析.docx
文件大小:41.9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8-01
总字数:约5.04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现场试验检测技术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分析

摘要: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规模逐年扩大,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为保证路面施工质量及其长期使用性能,现场试验检测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首先分析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常见的试验检测技术应用,接着探讨如何基于现场试验检测技术优化施工过程,提升施工质量,保障公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场试验检测技术公路沥青路面施工

沥青路面因其良好的弹性、耐久性及抗压性,已成为现代公路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关键结构层之一。同时,其优越的抗裂性与抗变形能力也使其适用于各种复杂交通荷载与气候条件下的道路建设,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等大流量车道中,展现出卓越的使用性能[1]。然而,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因为材料质量控制、施工温度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执行等方面因素,沥青路面极易出现车辙、裂缝等问题,影响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2]。为应对这些问题,现场试验检测技术得到重视和应用。通过科学合理运用试验检测技术,可以确保各项施工参数符合设计标准,对提高沥青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具体应用

1.1原材料质量检测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直接受原材料质量的影响,因此其现场试验检测技术首先需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具体而言,需在施工前采取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指标的原材料检测,以及骨料的颗粒级配分析、含水率测定、压碎值、颗粒形状分析等。例如,通过测试沥青在特定温度下的硬度得到针入度试验结果。在正常情况下,河西地区SBS类I-C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值应控制在60~80(0.1mm),软化点的标准值通常要求≥75℃,水温5℃的延度则要求≥35(cm)[3-4]。通过这些试验数据,能够确保所用沥青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抗裂性与适应性。同时,通过过筛分析法可以测量骨料颗粒级配的粒径范围,在原材料试验检测过程中,需实时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且每批次材料均需进行多次抽检以确保一致性。

1.2沥青混合料性能检测

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直接决定路面的使用寿命与抗荷载能力,因此对混合料进行科学准确的性能检测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马歇尔稳定性测试、流动值测试和空隙率测试等。其中,马歇尔稳定性测试通过在特定温度下对样品施加标准荷载,测试混合料在加载过程中产生的最大稳定负荷,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压能力和耐变形性,其数值越大,表明混合料在高温状态下的稳定性越好,具体标准如表1。流动值测试则是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流动性的主要方法,其中过低的流动值可能导致混合料压实困难,而过高的流动值则会影响路面的稳定性。其具体是通过测量马歇尔稳定性测试中样品最大稳定荷载后,样品的垂直变形量来确定的。空隙率测试是另一项重要的性能测试,用于评估混合料的密实度,其数值大小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抗水性和耐久性,在沥青混合料中,最佳的空隙率应保持在3%~5%。

1.3路面平整度检测

路面平整度与车辆行驶舒适度、路面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均密切相关,因此也是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常用检测项目。目前,平整度检测常用的技术包括激光扫描、全站仪、千分尺法等,其中激光扫描技术已逐渐成为主流检测手段。激光扫描法主要通过激光束对路面进行扫描,同时通过精密仪器捕捉路面高度的变化,生成高精度的路面平整度曲线图,并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分析与评估。根据公路施工规范,以高速公路沥青表面层(SMA-13)为例平整度控制标准为每车道连续检测不大于1.2mm[5]。该检测方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且不受天气因素的影响,适用于各种施工环境。此外,传统的千分尺法依然广泛应用于小范围内的平整度检测。该方法通过设定参照点,利用千分尺对路面高低变化进行人工测量,并计算平整度误差。该项检测技术的工作量较大,但因操作简便和成本较低的原因依然是许多公路施工项目中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

1.4路面弯沉检测

路面弯沉是反映路面在荷载作用下变形的主要指标之一。贝克曼梁弯沉试验是目前常用于公路沥青路面弯沉检测的方法之一。该项试验技术的原理是将一个具有标准荷载的梁架设在路面上,并通过位于梁下的传感器实时测量路面中点的弯沉量,如图1。根据规范,路面弯沉值应控制在3mm以内,如果弯沉值超过此标准,可能表明路面基层或面层承载力不足,存在路面沉降、车辙裂缝等风险。弯沉检测过程中,需通过多个点进行测量,并对整个路段的弯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整个路面的稳定性。贝克曼梁弯沉试验的一个重要优点是能够实时反映路面在实际荷载条件下的变形情况,且其操作简便、测量准确。通过该方法,施工单位能够及时发现承载力不足的区域,并通过调整设计或加固措施进行修复,从而避免施工后期路面损坏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