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非特异性腰背痛临床诊疗要点
腰背痛(LBP)是骨科常见疾病,其中非特异性腰背痛(NSLBP)占9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NSLBP诊疗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有必要制定符合中国临床实际的NSLBP诊疗标准。
定义
LBP
LBP是一种以症状命名的疾病,临床上对于腰背部的疼痛、不适等症状统称为腰背痛,该症状可能和多种病理情况及疾病相关,或找不到明确的致病因素。
NSLBP
NSLBP是指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持续至少1d的疼痛,单侧或双侧,伴或不伴有大腿牵涉痛(膝以上)。
病程分期
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NSLBP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其中急性NSLBP的病程6周,亚急性NSLBP的病程在6~12周以内,慢性NSLBP的病程持续12周以上。
流行病学
LBP的年患病率为20.88%~29.88%,时点患病率为6.11%~28.5%;LBP终生患病率为40%~70%。NSLBP占LBP患者的90%~95%;约2/3的NSLBP患者可能会发展成慢性NSLBP;女性患者的比例高于男性,中年患者就诊的比例高于年轻患者。(2级证据)
自然病程
NSLBP具有自限性,90%的患者可以在4~6周内缓解,但复发比较常见,1年内复发比例可达33%左右。(2级证据)
病因及发病机制
NSLBP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与发病相关的因素可归纳为:机械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
机械性因素主要包括导致腰椎不稳的因素,可能与姿势不良、运动不足导致的脊柱肌肉力量减弱等有关。化学性因素多与炎症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作用有关。社会心理因素主要与工作满意度、劳动负荷强度、教育程度等相关。
其他因素如肥胖、吸烟、天气等与NSLBP存在相关性,同时NSLBP患者中约1/3找不到明确的相关因素。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大脑结构功能改变、神经反馈和运动控制调节失衡等也参与了NSLBP的发病过程。(2级证据)
诊断
NSLBP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筛查与特异性LBP相关的征兆和体征,即红色警示(RFs)(表1),识别警示信号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注意相关疾病的鉴别。(1级推荐)
7.1症状
急性和亚急性NSLBP
发病较急,多伴有机械性外力损害,如搬提重物、扭转腰部等;疼痛程度多较为剧烈,可伴局限性或弥漫性压痛;腰椎活动多可引发腰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性疼痛。(2级推荐)
慢性NSLBP
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为主,可伴有腰部无力、僵硬感、酸痛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可发生睡眠障碍;卧床休息后可能减轻;弯腰、久坐、久站后可能加重,经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2级推荐)
7.2体征
腰椎周围肌肉压痛,疼痛范围较广泛,可出现局部肌张力增高或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在慢性疼痛出现肌肉萎缩时亦可无明显压痛。(2级推荐)
7.3排除特异性LBP
特异性LBP的病因主要包括6类,即脊柱特异性疾患、神经疾患、内脏系统疾患、廊管性疾患、心因性疾患及其他因素(表2)。
7.4诊断步骤
7.4.1?病史采集
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明确NSLBP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初次就诊的患者,病史采集的内容应包括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发病时间和可能的病因、既往史、心理精神状况、发病前从事工作的相关信息等,同时应特别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红色警示。(2级推荐)
7.4.2?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脊柱触诊和脊柱活动度检查,内容包括脊柱的对称性、活动范围、是否存在脊柱畸形、椎旁是否有压痛或叩痛等异常表现。根据病史采集的相关信息可以进一步进行下肢的感觉、肌力、腱反射和鞍区的检查。(2级推荐)
7.4.3?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存在红色警示的患者进行评估,不推荐在NSLBP的诊断中常规应用(1级推荐)。
辅助检查分为无创性检查和有创性检查,无创性检查以影像学检查为主,针对存在红色警示的患者进行评估,协助诊疗(1级推荐),包括: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骨密度检查等。
①X线片是最便利且经济的检查方法,在初级保健卫生机构易于施行,可协助发现脊柱的结构性变化如骨折、失稳、畸形等,同时可观察椎体形态、椎旁软组织改变等情况。(2级推荐)
②CT可以更详细地评估脊柱骨性结构并可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椎间孔及椎管形态,判断神经根的位置及是否受压等,以协助神经根性疼痛的诊断。(2级推荐)
③MRI在发现感染、肿瘤、神经受压等方面比X线片和CT更敏感,在评估腰椎软组结构变化方面更有优势。(2级推荐)
④SPECT检查主要用于全身及脊柱良恶性疾患的鉴别,直接用于诊断NSLBP的临床证据不足。(2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