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双碳目标下的汽车选修课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探索.docx
文件大小:42.1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8-04
总字数:约5千字
文档摘要

双碳目标下的汽车选修课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探索

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并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本文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汽车选修课《碳中和与汽车》如何创新课程思政,旨在通过挖掘汽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传递中国故事,解读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新能源车辆的发展现状与国家政策的互动。文章分析了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高等教育在培养绿色低碳意识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关键角色。通过实施这一课程,学校不仅响应了教育部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未来。

关键词:双碳汽车选修课创新实践探索

1双碳目标下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全球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不仅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决策,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战略目标旨在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抓住绿色转型的新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引领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强调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以提升社会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并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响应这一号召,我校开设了《碳中和与汽车》公选课,旨在通过挖掘汽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讲述中国故事,解读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国家政策的关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牢牢把握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文化话语权,落实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当代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开展思政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加快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推动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可见,双碳目标下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2思政教育背景下汽车选修课课程原则

2.1坚持创新性原则

面向“思政教育”这一新时期,各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革过程中突出了“创造性”,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各院校对思政教学的深入了解,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加强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作用,以培育具有优秀思政品质的优秀人才,夯实学校思政的中心位置。院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走多维的变革之路。首先,要对教育方式进行变革,引进先进的教育观念,以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其次,要汽车课程上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以提高课堂效率;此外,一直以大思政为指导,综合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提高整个政治素质,在这一点上,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学架构。

2.2坚持战略性原则

从汽车课程的教育角度,面向思政教育这一全新的情境,推进课程改革,既是准确地与思政思想相结合的一条重要路径,又可以将党的方针内容深入到院校的思政工作中去,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思政”为核心的汽车课程体系,在双碳目标下,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政中心工作就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中心,推动现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寻找和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将为“思政”环境下的汽车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终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思政素养的人才。

2.3人本性

“思政教育”这一全新视角下,改革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促进其整体发展为目标。这一原理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对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刻的了解,保证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符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并且与学校的教育目的密切相关。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学院可以紧密地注意到学生对教育实际的反馈意见,对教育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它跟上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轨道,真正实现以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汽车课程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改进,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形成一种能动的德育课堂,促进教育的多层次变革。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又能促进其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