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苏州市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发展,从整车、三电、智驾、零部件、Tier2、科研六个方面,对全产业链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别就各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基于这些问题,同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苏州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研究发展对策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各行业长足发展。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680万辆,而商用车销量为34万辆[1],可见乘用车是新能源行业的重中之重,赛道加速、时机宝贵。补贴政策取消、燃油车和外资品牌冲击、资本争相涌入导致竞争白热化,苏州相关产业大而不壮,产业链齐全但缺乏整车龙头企业,销量前20的品牌中无一在苏州落户,一级和二级供应商中的明星企业也较少,产业发展潜力受限。
刘中正[2]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下一步发展方向和布局,但缺少对更下游的二级供应商的研究和对未来市场格局的分析判断。宋豆豆[3]对22年苏州市整车企业现状做了总结,认为苏州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造车新势力,但在智能驾驶领域可以开辟新赛道,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打造产业升级突破口,在做现状研究时未能将二级供应商的情况及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纳入考虑。
1苏州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现状研究
新能源乘用车产业链条长,涉及的行业和企业多,有必要从专业的角度拆解重点行业,以点带面对上下游供应链进行分析。本文对整车、三电、智能驾驶、其他零部件、二级供应商和相关科研资源的最新现状进行了研究。其中,整车、三电和智能驾驶是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重中之重,而后三者则是希望通过对关键上下游行业的研究来分析苏州在产业链中的优势。
1.1整车行业
整车企业直接面向终端客户,带动作用强,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所在城市的行业地位。苏州除金龙客车外没有发展出有影响力的品牌,在乘用车领域更是如此。截至目前,排名前20的新能源车品牌无一落户苏州。对于在苏州落户的整车企业,观致汽车和前途汽车已经停产,光束汽车和奇点汽车至今还未量产。
苏州引进的整车企业成立时间早,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走向了倒闭和停产,产品竞争力不足。抛开第一梯队的蔚小理,苏州相比于第二梯队的哪吒(桐乡)和零跑(金华),更加具备产业链优势,但实际上却落后很多。二超(特斯拉、比亚迪)多强(新势力+传统车企)的局面加速形成,各传统车企都在全面拥抱电动化,新势力的洗牌也基本完成。华为和小米采用的合作代工模式无法为苏州带来有力的新势力,要引进或扶持新的整车制造企业并获得市场认可已经十分困难。此外,苏州的汽车配套产业很多都是服务于上海的汽车产业,尤其是上汽集团。但是上汽集团在电动车领域的发展也不及预期,这也会传导至苏州相应的配套产业。
总体来看,苏州在新能源乘用车的整车制造领域,没有处在有利身位。
1.2三电行业
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是新能源车的核心部02996cabc9b3cc81a17a0767070199db件,占整车成本的比重超50%[4],市场体量也非常大。苏州市在三电行业拥有一大批企业,是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中坚力量,其中不乏力神电池、汇川技术等明星企业。
对于电池行业来说,苏州没有自主的OEM品牌,但是上下游的配套生产企业很多,仍以生产基地为主,而研发中心较少。除比亚迪外的各整车厂大都采用宁德时代的电芯,短期内很难有其他企业能够扩张份额。排名前10的电驱动供应商中汇川联合动力是苏州的本土品牌,凭借与新势力车企的合作逐渐成长为电机电控行业的Top3,其将研发中心总部设在苏州,能够有力吸引高端人才,助力产业升级。国际知名的供应商如博格华纳、法雷奥西门子等也在苏州设立了生产基地。
苏州三电行业相关的企业大多数以生产基地的形式存在,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较少,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利润不高,对人才的吸引不足。随着头部整车企业的销量和利润攀升,全栈自研的路线也越来越明确。三电领域是各大整车厂重点自研的领域。在苏州缺乏明星整车企业带动的背景下,企业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可能出现人才外流。
1.3智能驾驶行业
智能驾驶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和产业影响力都远超其他零部件[5],正处于从L2向L3突破的关键阶段,行业格局尚未定型,成长空间大。苏州早早引入了Momenta、智加科技、知行汽车等头部企业,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
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仍处在从电动化向智能化的过渡过程中,电动化已经量产并且获得了可观利润。而智能化尚处于摸索阶段,包括整车厂和供应商都仍未找到盈利点,完全靠外部资本来进行研发投入。但是考虑到资本的周期性和流动性,以及当前智能驾驶赛道的竞争白热化,如果企业一直无法实现盈利,或无法吸引资本,将很快被市场抛弃。
1.4其他零部件行业
全球百家汽车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