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微光映星火:细节里的劳模精神与时代回响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
课时
3
授课班级
课题
微光映星火:细节里的劳模精神与时代回响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课型
单元导入课□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单元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聚焦平凡岗位劳动者的人物通讯,以“服务精神”为核心,通过“接待不同顾客”“钻研服务技巧”“应对突发状况”等典型事例,展现售货员张秉贵“一团火”般的服务热情。文本细节描写集中在柜台场景,如“拿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动作细节、“脸上始终带着笑”的神态细节,以及“我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的语言细节,体现新闻通讯“以小见大”塑造平凡劳动者形象的特点。作为单元第二篇人物通讯,其教学价值在于与《喜看稻菽千重浪》形成对比——从“科研精英”到“普通售货员”,凸显“劳动光荣”主题的多元性,为单元“不同领域劳动价值共性与差异”的核心问题提供例证。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通过前两课时学习,已掌握人物通讯“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基本分析方法,能独立梳理事件脉络。
2.对“劳动精神”有初步认知,可结合生活体验理解“服务劳动”的日常形态。
1.课堂层面:对“柜台服务”的时代价值认知模糊(如不理解20世纪60年代“百货大楼售货员”的社会影响力);对“火”的比喻义解读片面,仅停留在“态度热情”,忽略“业务精进”“责任担当”等深层内涵;对“一抓准”“一口清”等细节的工匠精神理解不足。
2.单元层面:未能将张秉贵的“服务精神”与袁隆平的“科研精神”纳入统一认知框架,难以提炼“劳动精神”的共性(专注、奉献、创新);迁移写作中存在“细节泛化”问题(如写“食堂师傅工作认真”,缺乏“蒸汽模糊眼镜”等具象描写)。
学习策略
1.针对“时代背景认知不足”:采用“历史场景还原法”,播放1960年代百货大楼纪录片,对比当代超市自助购物场景,制作“服务劳动变迁表”,理解张秉贵工作的时代特殊性。
2.针对“比喻义解读片面”:运用“关键词溯源法”,圈定文中11处含“火”的语句(如“心里的火”“脸上的火”),结合具体事例绘制“火的精神内涵”思维导图,明确多层含义。
3.针对“单元关联薄弱”:实施“双线对比法”,通过表格横向对比张秉贵与袁隆平的劳动场景、精神品质,纵向梳理“服务细节—职业精神—社会价值”的逻辑链,强化单元整合意识。
学习目标
1.梳理“安抚哭闹儿童”“化解顾客怒气”“带病坚守岗位”3个典型事例,概括张秉贵的核心服务事迹。
2.赏析“拿糖的指尖动作”“算账时的语速”“回应顾客的语气”等3处细节,分析其对表现“热情、精准、耐心”服务精神的作用。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阐释“火”的比喻义在文中的三层体现(态度温度、业务精度、责任厚度),理解平凡岗位劳动精神的丰富性。
2.运用“典型场景+多元细节”的手法,描写校园食堂师傅或保洁员的劳动片段(200字左右),展现其平凡中的精神光芒。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课前学习→情境导入→典例赏析→细节群赏析→迁移写作→总结升华→作业布置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学习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环节一:典型事例梳理与场景定位
张秉贵服务事迹的核心要素(服务对象、冲突情境、解决方式);文中柜台场景的典型特征(繁忙性、互动性)。
通读课文,用“场景+事件+结果”格式梳理事例(如“柜台前:儿童哭闹→赠糖安抚→顾客感激”),在文中用“△”标注场景描写句(如“糖果组的柜台前好热闹”)。
提供《事例梳理表》模板(含“页码、场景特征、关键动作”栏),示例标注:“第38页‘人们拥挤在柜台前’体现服务压力”。
统计事例梳理完整度,对能标注“顾客与售货员的互动细节”的学生发放“场景观察员”电子徽章。
事迹梳理表示例
场景描述
(文本依据)
服务对象
关键动作(原文摘录)
服务结果
(原文依据)
体现的服务精神
柜台前顾客拥挤,儿童哭闹
(第38页)
抱小孩的女顾客
1.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
2.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
3.嘱咐道:“孩子兜里的糖,留他路上吃”
顾客激动让孩子道谢,周围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第38页)
主动细致、体贴入微
顾客气呼呼挑刺,态度冷淡
(第39-40页)
情绪不佳的女顾客
1.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
2.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我向您介绍一下”
3.耐心倾听并劝说“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
顾客道歉并解释原因,“每次来百货大楼都要到柜台看望老张”
(第40页)
以热对冷、包容耐心
女儿重病住院,自身焦虑(第40页)
排队顾客
1.用最大的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
2.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
3